(二)文化消费指数偏低。据一家权威调查机构的调查数据表明,现在艺术类大学生每年的文化消费大致为:(见表2)艺术类大学生是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今后未必都是艺术从业者,但大部分都应该是艺术欣赏者。现如今一个艺术类大学生一年的开支约为5万元,(含学费、生活费、文化消费及旅游消费等),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艺术类大学生第一年的文化消费约占总消费的25%左右。第二年—-第四年约占15%。而艺术类大学生大多从大二开始就已经有一定的收入,如奖学金、家教、钢琴陪练、演出服租赁、演出经纪、视频、音频剪辑等,收入在3000-5000元/月不等。倘若连对这一群体都没能培养起文化消费的习惯,更难谈及普通观众了。我们曾在剧场进行调研,问起不愿进剧场的原因,学生们的回答,一是认为演出本身不够吸引人,二是演出门票太贵不值得去看。
二.对策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对舞台艺术演出的消费引导不够,二是宣传手段的不能与时俱进。我们不妨对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讨论如何采取措施,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一)除了对艺术的消费引导不得力外,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几乎没有艺术鉴赏课,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国剧是什么,昆曲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什么,至于传统的舞台艺术魅力何在则更是鲜为人知。这就难怪当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外被炒热之后,中国的年轻人大呼:原来昆曲这么好看,我们怎么不知道?前不久,江苏电视台综艺频道的《今晚大不同》栏目做了一档节目,叫“原来昆曲这么好玩”,让年轻观众从演员的绝活入门,看了一场“热闹”,参加演出的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兴奋地说,通过这样的形式介绍昆曲,通俗易懂。主持人在节目结束时说,大家如果今天看得还不过瘾,可以每周六去兰苑剧场……这就是一种艺术消费引导,更是一种艺术普及。只可惜这样的工作我们做得太少了。我们的剧团是不是可以多多走进校园,从孩子抓起,还可以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无锡的江南大学有个剧场,每周都有演出,不少还是大腕的作品,从来都不愁观众,就是一个文化消费引导的成功实例。此外,“亲子观演”的火爆也给我们戏剧的市场营销带来一定的启发。孩子们不是不愿意走进剧场,而是怕走进剧场看不懂,如果我们在幼儿时期将京剧的脸谱、昆剧的造型请名角彩扮进行讲解和示范,孩子们就会逐渐地对艺术产生兴趣。在孩子们的艺术认识阶段,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孩子们会对我国传统优秀剧目留下深刻记忆,也许就为我们舞台艺术未来的发展争取了观众。通过这帮孩子的讲解,也会带动70后80后家庭对这方面的关注,从而使我国传统舞台艺术能够有观众的延续。
(二)宣传手段要与时代接轨,从观众需求出发。
(1)以南京为例,增加在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的广告投放量,这三种报纸普通中老年家庭的订阅量较大。而且报纸具有非常好的传阅性,所以信息可以无限传播。
(2)印制宣传单页进行直邮,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知道消费者的通联方式。在下次主办展演时在剧场进行登记办理会员卡,将消费者的联系方式、联系地址进行系统管理,会员卡可以做成面值20元一张,可以到指定票点购票享有85折优惠政策。根据消费群体的分析,中老年消费群体的搬家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所留地址将长期有效,而且我们针对会员卡用户进行宣传,成本极低,成功率极高。
(3)在广播上做艺术专题,中老年消费群体晨练时及晚练时几乎都有收听广播的习惯,这样的宣传也非常具有针对性。20xx年6月“全国优秀昆曲剧目展演”,我们曾做了一次非常好的'尝试,让许多年轻观众走进了剧场,而且是自主购票走进剧场,剧情高潮时掌声雷动。我们把年轻观众作为那次展演的主要受众群体,我们在南京图书馆举办声势浩大的讲座,邀请著名昆曲评论家进行现场互动式讲座。同时在讲座当日购票观众享有买一送一的优惠政策。接着我们组织昆曲名家进校园,并将继续采取购票优惠的方式进行促销。当时我们共组织了10余场的讲座,共计出票将近3000余张。效果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