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审美生态向性
塑造和谐自然的民族精神风貌安塞腰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激昂有力、舞姿飘逸的特点。从表演的整体效果来看,每位鼓手的舞蹈变换动作基本一致,打鼓的节奏也整齐划一,加上是以室外作为场境,天人合一的狂欢化的自由状态使得整个艺术作品具有审美的生态向性。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将人与自然巧妙地融合起来,形成了生态的一体化,具有审美的生态向性。生态的理想是天和。天和的境界同时是审美的境界,它实现了生态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复合。民间艺术正好是生态活动与审美活动复合的桥梁,展现了百姓走进自然、热爱生活的真实状态。安塞腰鼓产生于陕北,陕北地处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在原始文化心理中,人们对大自然存在着依赖,希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费尔巴哈说:“只有依赖感才是表明和解释宗教的心理根源和主观根源的唯一正确而普遍的名称和概念。”依赖感的实质简单表述为存在者的一定特殊的感情。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角度认为依赖感首要表现的是一种自己存在就必须依赖他物存在的感觉或意识,即对某对象的需要。他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依赖自然,尤其是早期人类的生存所需,差不多完全仰仗自然的恩赐。陕北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期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中,“咚咚”的打鼓声也就是风调雨顺的祈求声。安塞腰鼓艺术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原始文化心理体现在拥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年代,人们依赖周围环境,希望得到上天的恩赐,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祈求能够风调雨顺,原始的文化心理促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安塞腰鼓的审美意蕴反映出中华民族千年沉淀的文化心理,集中表现了陕北人民作为黄土高原人纯真憨厚、热情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塑造出民族形象的精神特质:热情纯朴、团结友爱、和谐自然。
三、民族形象在塑造民族文化中的意义
“民族形象的塑造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对内能够凝聚人心,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外能使世界了解一个客观的中国、真实的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民族形象,从本质上说,就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的深度。”安塞腰鼓作为民间艺术主要体现了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整体风貌。安塞腰鼓塑造的民族形象对内的作用是:给国人呈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热情磅礴的民族形象,丰富了民族的文化价值内涵,对于进一步塑造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从而加深国民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认同,进一步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安塞腰鼓没有固定的参演人数,只要超过两人就可以表演,其独具魅力的表现力、磅礴激情的气势令人陶醉,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52年,安塞腰鼓一举夺得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艺术节金质奖章,轰动世界。1984年,随着电影《黄土地》闻名于国内外,安塞腰鼓也已经成为了一张名片,成为激情、活力的国家形象的符号。这些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安塞腰鼓已经成为国外观众熟识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安塞腰鼓塑造的国家形象对外作用也逐渐显现:世界在认识中国的民族文化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国民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四、结语
作为“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已经名扬海外,它以鲜活的表演形式、全民参与的独特性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通过生动并且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民间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打造中国软实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保护好民间艺术文化,才能使得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