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论文范文
2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论素描基础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摘要:素描教学要注意观察方式的培养,以客观物象为依据,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文章对素描基础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素描教学;素描基础训练;笔法;气韵   人们常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既可以作为诸多绘画样式的基础课程,又能以一种单独的艺术样式而独立存在,因此画素描首先得具备素描的作画意识,同时还应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在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既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根据我在学习和素描教学中的心得,我认为画好素描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观察方式的培养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它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联系。总的说来如果能用会以下两种形式的观察方法,就会把形体看准表达准,它们分别是:
  1.剪影观察法:当一只老鹰从高空中找自己窝的时候,能准确地分辨出自己窝的形状而不会找错,可见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与其他物体的特有的大的外形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在作画中一直把握这种剪影,就可以画准物体大的基本形,可以说,这种观察方式可以一直贯穿我们作画的始终。
  2.定点余光视觉观察法:在作画中,我们可以找到占据画面主体最大的物体带动其它小的物体去分析比较物体之间的比例,空间,同时在在看不同物体时,用眼的余光去比较着看其他物体,要在物象上能看出形体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物体本身的空间凸凹关系,形体与形体相接的关系。
  用以上两点观察方法观察物象再加上对所画物象的敏感,就会更有力地表现对象,安格尔说过:“最好是让模特一下子使你震惊,而你们则立即产生深刻印象。
  
   二、对结构及透视的理解
  
  对整体的重视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所以要从透视和结构上来进一步理解。
  透视是从西方遗传过来的传统绘画的理解物体的方式,分为三种:(1)大气透视;(2)消逝透视;(3)线透视。大气透视指调子因大气的阻隔而会产生远近的虚实变化。
  结构是指我们所见物体的构成,以及各体块组合连接关系,它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呈现一定的形状特征,所有的空间调子一定要符合画面的结构和物体本身的构造,以及特征的把握,所以基础训练离不开对物体结构的分析和理解。从结构方面认识,由构造上把握,可以增加表现的深刻性。这样就要求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病,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结构的缺陷。
  
  三、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画家非常重视笔法在绘画中的应用,《六法论》的第一笔就是“骨法用笔”,笔不仅是有一定的形状特征和力的方向性,同时也体现了画家的艺术素养和力的方向,画面中除了应用一些不同的工具材料使画面的效果更加多变,更符合画家对画面的要求,同时也注意笔法,画面中要讲究“气韵”,笔法的应用要符合气的需要,用笔要做到准确,随意并符合画面结构次序的需要,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去实践,去积累经验。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我不主张在素描基础练习上,采用变形的手法,在打基础的阶段,“变形”容易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但并不因此反对有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强调乃至合理的夸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
 1 2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