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问题的提出
乡村留守儿童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05年5月22日,在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上,公布了中国乡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2000万人,其中14周岁及以下者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留守在乡村的也有20万,这一数字约占全国乡村儿童总数的18%。
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乡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2.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就是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出现。通过调查,研究者们发现,产生留守儿童现象有一系列具体的原因:
1)父母负担不起流入地昂贵的学费,城市物价高,这是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打工者所流入的地区主要集中与一些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相对于家乡,生活成本乃至于学费是很高的。
2)工作紧张,没有精力照顾孩子,一些父母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乡。一些打工者在现代化程度更大、生活节奏更快的城市,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更无从谈起对孩子的教育。
3)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在外没法稳定就学。绝大多数打工者的学历、能力、经验以及所处的工作领域使得他们经常“跳槽”,而对于儿童的生活来说,稳定的学校、老师、同学、社会环境更为重要。
4)孩子在外生活不习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障碍。在很多南方地区一样,普通话普及不够,儿童在入学前根本得不到普通话教育。二是当地人的歧视。当地人的话听不懂而且还会有点歧视打工者。
3.应对策略和建议
总的来说,国家、学校、家长都要重视这个问题,积极应对新形势下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体来说,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基于家庭层面的建议
农村父母应强化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妥善安置孩子,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问题,让父母、亲戚承担起这份职责;带上孩子去打工或避免双亲外出打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一方面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同时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2)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学校教育工作中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加强寄宿制的管理,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并协调各方的关系;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为学生建立“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引导儿童参与到健康的活动中来。
3)基于社区、社会层面的建议
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下乡”活动,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科研力量,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的长期研究。
4)基于政府政策层面的建议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壁垒,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充分考虑到农村儿童生活和发展的现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允许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代理家长”、“托养中心”之类民间托管形式,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积极作用和地位,规范其运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