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论文
1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笔者针对以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明确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1.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地方高校要有别于重点研究型大学,学院在制定培养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方面来考虑,重视对工程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大型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学科应用型高级人才。
1.2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结构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等学校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决定性意义。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而课程结构模式是课程体系的中心环节,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化于课程,学生在达到课程要求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要切实落实到课程模式之中,按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指导课程模式的建立和改革。构建课程体系应当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布局、师资条件、学生特点等来设计,并有所侧重,既要有面向学科的,也要有面向岗位的。教学内容属于课程体系范畴。教学内容应该体现: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2)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3)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此外,教学内容还应该及时反映在该学科领域中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见解。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前沿性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内容选择与教学实践中,必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1.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专业技能培养
计算机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兴趣。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几部分组成,往往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应注重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了解软件开发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把他们的一些项目及开发技术潜移默化地引入到我们的实践教学中,特别是在专业实习环节,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在校内或校外建立专门的实习基地,全部聘用或部分聘用软件开发企业有软件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采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的形式,组成各个开发小组,分配每人的工作任务,过程实时监督指导,最后公开考评每个人工作成果。在这样既有学习压力又有浓厚的专业氛围中要求每个人的有效编程代码量达到3万行以上。
1.4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好的评价机制会对学生培养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就业工作岗位多为企事单位的一线生产、开发、管理、售后服务、技术等,能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是最终考核评价标准。为此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首先,在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时,要加大相关实验考核的比重。对于实践性课程,主要以实践方式进行考核,例如上机考试、项目答辩、研究报告等方式,逐渐淡化笔试。其次,鼓励学生在课外参与到相关教师所主持的软件开发项目,考虑项目级别和参与者的排名情况给予一定的学分。第三,引进社会评价机制,人才培养的效果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及校友的反馈是重要的社会评价源。要充分重视实习实践单位和实习导师对学生的考评,以此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持续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