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近几年全国大专院校呈上升趋势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就应该引起重视,并在这门课中给予涉及。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相对来说,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理性、素质也比较高的群体。但有研究资料表明,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时,自杀占到了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比例较小,但是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非常巨大。因而应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増加自杀专章或专节,论述自杀的病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
《医学心理学》教学还应配合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等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医学心理学勘教学,相应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医学心理学课程不仅要与生物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也要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服务,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对这门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才能使这门课更富有生命力,更符合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一方面,它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哲学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心身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凡是与人打交道的部门都有心理活动的规律在起作用。医学心理学是近代从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由于有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参与研究,如心理学家、临床医师、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所以在其定义和研究范围上还不统一,理解上也各有差异,因而出现了诸如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概念,但其本质在较大程度上都有雷同。它包括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躯体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的测量技术,对精神疾病等各种疾病的心理障碍现象进行研究,以及保健和防治疾病中的心理学方法等。医学心理学要求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事实上,医学自产生以来,就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概括起来,医学心理学在医学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心理刺激与疾病的关系开始受到重视,一个人是向着社会和自然界开放的机体系统,自然或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心”、“身”两个方面对机体发生影响,引起机体的某系统、器官直至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变化。无数事实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可对躯体健康起到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如20xx年春,当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的群体性感染和病情严重患者的死亡不断出现,使得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听到SARS的各种传言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保护生命的安全。所以,才会对传闻中对SARS有预防作用的板蓝根等一般常用药品的疯狂抢购。至于那些逃离疫区或者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一步,整日泡方便面吃的行为,心理压力、精神紧张及种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都成为致病因素一样,可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
2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
由于时代不同,人类的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旧中国,营养不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当时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解放以后,这方面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已控制了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也基本消灭,人群中最常见的病死原因已从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而这些疾病被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发达国家综合性医院的门诊病人中,纯属躯体性疾病的患者约占三分之一,神经官能症和心身疾病患者约各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患者数要占门诊病人总数的60%-70%。在国内也有类似的报告。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着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3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临床医疗的效果
医患关系就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一切医疗过程和医患交往过程都要作用于患者,并以解决患者健康问题为目的,因此对医患关系的评论应主要以其对患者的作用和影响为标准。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结果。假如病人不提供正确、全面的病史,恶意隐瞒病情或者不配合治疗和门诊随访,那么,再高的医疗水平也难以发挥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人际交流本身就具有治疗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