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论文致谢
5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能够心无旁骛的待在这象牙塔里,说到底还是依赖父母多年来无私的养育和支持。儿时父亲的严厉与苛刻,早已化作长大后的一番毅力、让我能够忍受孤独和寂寞、无视喧闹与繁华,母亲的温润与慈爱使她成为我的知心友人,可以敞开心扉、无话不谈。一通通长途电话,是父母的嘘寒问暖,是不断叮嘱我锻炼身体、劳逸结合,时常鼓励我相信自己、放手一搏。如今,在京求学已近七年之久,先谨以这份答卷献给父母,让他们对于一个涉世不深却乐观开朗的儿子感到一份欣慰和放心。

  在这三年里,导师张凌教授无疑对于我的学术生涯最为关心。在研一时我曾向他表达了想要出国学习的愿望,他肯定我的想法后立即与母校日本早稻田大学取得了联系,并询问我是否愿意师从石川正兴教授研究刑事政策学,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一方案实可成行,却因为我的日语未过一级而中途搁浅。后来我成功申请了留学瑞典的国家公派项目,他在一次餐会上亲自为我送别、祝我在国外学有所成。老师作为刑法学的前辈人物,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宽广的学术视野、丰富的社会阅历每每让我耳濡目染,受益匪浅,而对于我个人的学术发展,他总是告诫我时刻不忘打好外语基础,只有一流的外语水平才可能真正地助力学术道路上的发展;对于我撰写学术论文的不拘一格,他并不以老一辈的视角提出批评,而更多的是鼓励与认可。能入“张门”是人生之幸事,老师的平易近人、笑口常开让这个小家庭其乐融融,也影响着每一个同门学生的性格与成长。

  为人所不知的是,这三年也是我在另一个园子里度过的美好三年,而未来的四年我正要在这园子里继续自己的学术与生活。与清华园最初的邂逅是在研一下学期某个夏日的午后,我踩着单车穿梭在草坪之间、匆匆地赶往第三教学楼劳东燕教授的刑法分论课堂,清华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由的学术气息,在劳老师的课堂里尽显无遗。那时的我,在德日刑法学上几乎是一张白纸,甚至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我仍不时担心自己的基础理论之薄弱。而和蔼可亲的劳老师却待我如自己的学生,三年里从未拒绝过我的各种提问和帮助修改论文的请求,对于我初入刑法学研究领域的注意事项给予了不断的提示和教诲。每当第六教学楼下课的铃声响后,我总是紧追者老师想多听一会她对一些问题的独到见解,老师从来都是娓娓道来、耐心讲解。也许是自己这一份坚持和热爱,也意外地让我成为了她的第一个博士生,这是我从未奢望过的事,但如今只有继续努力才能不辜负导师的期望。

  三年里,各位同仁好友也一直关心、支持者我的学习与生活。尤其是这篇硕士论文的写作,得到了身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张袁师姐、郑童师姐、波恩大学的蔡仙师姐、图宾根大学的发小俞宽在德文学术资料上的大力支持,他们不惜牺牲宝贵的时间为我手动扫描写作需要的德语论文和书籍,使我能够在千里之外一睹德意志刑法学的风采、在结果归责问题的分析上得以进行深入的论证。感谢一同在身边为刑法研究而努力的同窗符天祺同学、张忆然同学、尚聪同学、冯志远同学、陈竞之师妹、张航师妹、段蓓师妹和史蔚师妹,与你们一起度过的那些欢声笑语的日子、那些畅聊学术与人生的时光,是一段难忘的美好光阴。同时,也要感谢我的挚友勋勋,他是那最初的学术激励,也是我未来一直要学习的榜样。感谢我的室友朱远检察官、刘琛检察官,为我这个不懂事的小弟创造了绝好的学习环境,包容我的无知和任性,也为我做人做事树立了楷模。

  最后,一定不忘感激我的女友刘宝芬为我所作的点点滴滴。在这样一个处处讲究“现实”的年代里,她选择与我一起了走过青春最美好的五年时光,从重庆——北京三年的千里相隔,到一同为了考研而默默藏起互相的思念,如今她已走入工作岗位、而我仍然身处校园之中;曾经,她为我坐了25个小时的火车而感动不已,站在那重庆北站的广场上愣愣的看着我笑,曾经,她也是一枚学霸,为了能来北京与我相聚,每天6点不到就与图书馆的排队同学争抢着占座,而如今,她精心打点者我的课余生活,不时照顾着我的内心感受,给我带来阳光的心情和温馨的时刻。唯有珍惜,才能不负此心。

  此文已出,却未完待续。但愿能够继续做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