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从《课标》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来看
首先,在“教学建议”中,再次强调,“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大量接触原始史料,如档案文件、历史原著等,从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答案。[4]”
其次,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三条与史料教学直接相关的建议:(1)“历史习作”。《课标》认为:“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事实上,要撰写观点新颖的历史习作,单凭一本教科书显然不行,学生必须借助于课外各种存储有历史信息的史料。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整理史料,然后在史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用准确的语言文字逻辑严谨地表达出来。(2)“历史制作”。《课标》指出,“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在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中,学生必须广泛收集各类史料进行重组加工,从而达到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目标。(3)“历史调查”。同“历史制作”一样,“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历史调查,可以搜集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一些组织学生进行过社会调查活动的作者曾在文章中颇有感慨地写到:“(学生)在真切的感悟历史的同时,不仅锻炼了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而且学会了搜集与处理历史资料,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5]”总之,这几种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都离不开史料的运用,都属于史料教学的范畴。
再次,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课标》首先强调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接着简单介绍了几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互联网、家庭、社区等,以提醒广大师生从中搜寻教学所需的史料及其它教学资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课程资源中相当一部分实为历史史料。
综上,《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就史料教学的作用、内容及条件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建议。而如此明确地提出史料教学方面的要求与建议,这是以前的《历史教学大纲》所从未有过的。可以说,《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因此,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用,积极利用史料作为教学的基本素材,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自主建构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发展史学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4.
[2]曹大伟,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Z].长沙:岳麓书社,2004.13.
[3]2006年6月28日,笔者与朱汉国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现代史教研室的座谈
[4]华丹.试比较美英历史科国家标准目标体系的异同[J].历史教学,2005,(8):70.
[5]赵崇.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史料的地位与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