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且偏重政治化的主题先行的阅读教学,过去已经给我们的文学教育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创伤,现在其影响依然存在着,需要正确的引导和面对。
儿童诗、童话、寓言、散文尽管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作为儿童文学体裁作品,在教学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自主阅读——尊重学生感受。
教儿童文学作品,我们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师应该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引导,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并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窦桂梅老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大胆地打破传统,超越既往的主题定位,既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体会到,我们不是一个廉价的同情者,而是一个反思者,能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懂得如何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我们应该学习窦老师的做法,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当然前提是合理,合乎道德。如教《邯郸学步》,让学生说说想对那个燕国人说些什么,我班的学生有的说:“走路只要稳当、不摔跤就行,不必要好看。”还有的说:“你要学就学一个人走路,这样东学西学,怎么学得好呢?”我对这些说法都给予了肯定。在教学中,我还喜欢用“批注式阅读法”,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将文中的重点、难点、趣点……找出来,标上特定的记号。徐特立先生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这种阅读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有效的。
第二,诵读——体会文学语言。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是一些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又是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学的语言美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朗读,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儿童诗和散文最适合这一形式。
第三,表演——感受文学形象。
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卢梭)。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表演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儿童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寓言和童话最适合采用表演的方法。
第四,课外延展——丰富学生积淀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本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一个个文本,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
首先,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材是一把打开课外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把握好了,就能把孩子们引进课外阅读的宝库,让孩子们获取更多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要能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巧妙把握机会,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中来,构建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小学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能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