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国·周语)
(2)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僖23)
(3)如果你下岗了,你将如何对待?
(4)我们认识到,对于这样的学生,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非常重要,如果你再给他们教授更多的数学之类的课程,那么你就不是在培养管理人。
(5)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最想做什么?
“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是一种可能性,说话人将这种可能性与现实世界对比。“公子若反晋国”也是一种可能性,说话人将这种可能性与另一种可能性即不能返回晋国相对比,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一句之前加上“公子若不得反晋国,则不论也”之类的话。其余几例类似:“如果你下岗了”是与现在的未下岗相对比的;“再给他们教授更多的数学之类的课程”是与“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相对比;“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是与事实上的明天不可能是世界末日相对比。任意一个假设句都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虚拟。说话人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虚拟,是为了说明在某种特定的虚拟的条件中会有怎样的结果,以此与现实世界或别的可能条件下的情况相对比。因此,假设句对比性的根源在于其虚拟性,而虚拟性是假设句的本质特征。如果一个句子没有虚拟性,那么它就不能纳入假设句的范畴。对比性也应看成是假设句的本质特征之一。
假设句前件的VP具有指称性。这一点.姚振武(1998)已经指出。他认为,“分句一般总是谓词性的,并且相当一部分同时也是陈述性的。但是,有些分句,例如,以“因为”、“假如”、“即使”、“为了”等连词引导的从句以及表时间的从句,往往是指称性的。如:
(1)因为天气不好.所以我们没去颐和园。
(2)假如明天下雨,那我就不走了。
(3)即使他有错,你的态度也不好呀!
(4)为了做好工作,他经常忙到深夜。
(5)我刚走进教室,铃响了。
例(1)表原因,可看作是对“因为什么”的回答。例(2)表假设,例(3)表让步,让步其实也是一种假设,因此二者实可归为一大类,即都是“假设出现某种情况”的意思。例(4)表目的,可以看作是对“为了什么”的回答。例(5)可看作是对“什么时候”的回答。这些分句,语法上虽然是谓词性的,但语义上都事物化了,是指称性的。值得注意的是,例(1)和(2),即便把“因为”“假如”去掉,该从句的性质也没有根本的变化,仍然是指称性的。区别只是,有了连词,指称的意味更显豁些。这一事实说明,对于某些指称性分句来说,连词不是非有不可,其指称性从根本上说是在另一分句的语义制约下获得的”。我们认为,假设句前件的指称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某些语言可以用名词作条件分句,这证明了条件分句的VP与名词具有相通之处。我们认为,这种相通之处在于条件分句中的VP具有指称化的特点。因此在某些语言中,通常表示指称的名词可
作为假设句的条件分句。
第二,条件分句可以在VP之后加上表示自指的标记“者”,例如:
(1)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公治长)
(2)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大略)
(3)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左·宣15)
近现代汉语中的“的话”也有自指的作用,经常用于假设句的条件分句末,例如:
(1)你不去的话,我也不去。
(2)人死了的话,我唯你是问。
这里的“者”和“的话”都可以去掉,意思不变,只是去掉之后,条件分句的VP就由有标记的自指变成了无标记的自指,试看下面的变换: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鲁无君子,假设句的语义特征斯焉取斯=若鲁无君子,则斯焉取斯
义胜利者,为治世=义胜利,为治世=若义胜利,则为治世
你不去的话,我也不去=你不去,我也不去=如果你不去,那我也不去
人死了的话,我唯你是问=人死了,我唯你是问=如果人死了,我就唯你是问
既然左列的带有自指标记“者、的话”的VP具有指称性的特点,那么中间一列和右列处于相同句法结构中而不带自指标记的VP和“介词+VP”也应该具有指称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