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从意象分析到意境这一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月”往往与“秋”相连。古诗文中出现月的诗句很多,而出现月时有秋相伴的诗句同样很多。前人特别喜欢把秋季与月联系起来,他们所描绘的月亮很多都是秋季夜空中的月亮——“秋月”。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也是秋日夜晚离别时的月。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表层现象,也许是人们爱把秋季与萧条、哀愁联系在一起的缘故吧,就像刘禹锡说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再加上月可寄托作者深邃得感情,所以往往写月、写秋的诗词都离不开愁苦的情绪,这才是表层现象后的深刻内涵。这就牵扯到“月”这一意象的第三个特点。
再次,“月”往往与“愁”相连。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诗词中的意象之所以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是与作者写作时的内心感受紧密相连的。“月”这一意象也不例外,也许是因为月亮的皎洁与朦胧可以映衬文人不平的内心,所以诗人们喜欢对月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正所谓见景生情;那么写月的诗文也就大多蒙上了一层孤寂、凄惨、哀怨的色彩。此特点最典型的例子应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歌中共有五次写到“月”:
开篇诗歌就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来渲染饯别的悲惨。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陶醉。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里,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无波痕,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卖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寂寞与孤独。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苦诉之后,因同病相怜而自叙身世。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白居易屡受排挤,被贬官异地,人生旅途上无丝毫快乐可言,再加上忧国忧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还有闲情雅意来沐浴春光,观赏明月呢?美好的场景,孤独的场面,反衬人的寂寞。
除此之外,像柳永的《雨霖铃》写月,是为了抒发与情人离别而自己前途渺茫的愁苦之情;李煜在《虞美人》中望见秋月,像到了自己国家灭亡、寄人篱下的孤独与悲哀;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将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出了词人的壮志难酬;刘禹锡的《石头城》、江夔的《扬州慢》也写出了山河破败,国势衰微,江河日下的凄凉;等等一切说明,“月”的确是古人抒发内心愁苦的一个非常普遍且十分合适的意象。那些内心充满愁思的文人墨客借朦胧而皎洁的月来抒发心中之块垒,不仅使诗文的意象生动,也是景中之情更耐人寻味。
以上三点仅是高中课本中出现过的月这一意象的特点,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的特点,远不止这些。比如:人们最容易把月与思乡联系起来,借月抒发去国怀乡之情。像大家耳熟能详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都是“今夜泸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此类特点的典型代表。再如,诗人也爱用乐表现美好的、纯洁的情感,像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还有诗人借月展示广阔的胸怀,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辽阔的原野里,白沙如雪;雄伟的燕山上,新月似钩。这是一幅多么雄奇壮阔的图景!与其说是诗人对大漠、白沙、燕山、新月这些奇景进行描写,还不如说是诗人展示了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广阔情怀。在此,对这些课外诗句暂不做细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