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17]陈虎刚,袁惊柱.基于DEA方法的城市化效率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18]姚士谋,陆大道,王聪,段进军,武清华.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J].地理研究.2011(11)
[19]蔡秀玲.中国城镇化历程、成就与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1(63)
[20]彭荣胜.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1(10)
[21]王红伟.论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J].商业时代.2011(19)
[1]范进,赵定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05)
[2]陶然,曹广忠.“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J].改革.2008(10)
[3]佟德龙,蔡建峰,尹丽,曾晓妹,左文进.土地利用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04)
[4]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5]赖作莲,王征兵.陕西城镇化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08(08)
[6]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刘慧,高晓路.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06)
[7]陶然,袁飞,曹广忠.区域竞争、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效应: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
[8]陈先强.武汉城市圈城市化效率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9]刘岱宁.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4
[10]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经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11]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2]姜建.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3]石昶.中国污染控制政策作用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4]王凤鸿,伊文君.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4)
[1]人社部: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就业压力大[EB/OL].2016-02-19.http://ln.ifeng.com/a/20160229/4317510_0.shtml
[2]莫荣,周宵,孟续铎.就业趋势分析:产业转型与就业[J].中国劳动,2014,(1).
[3]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王新刚,肖继新,马金锁.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思想動态现状调查报告[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5]梅小健,曹东辉.新就业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222-223.
[6]周素玲.试论就业导向下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03:149-150.
[7]马志辉.对改革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思考。理论界,2005,05:124-125.
[8]郭丽萍.高校公共英语专业化教学完善建议[J].文学教育(中),2013,06:75-76.
[9]胡红渊.高校公共英语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培训,2015,18:178.
[1]马菁.态度决定定一切[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王李,张彦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张丽娟.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北方经贸,2013(5)177.
[4]赵颂平,张荣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5]董丙剑.关于我国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
[6]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葛道凯.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7).
[8]王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1]惠茜,毛小红.在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及其影响[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3(3)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