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的研究总能带给我们许多的在文学上的启发,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古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摘要:
本文主要就古代 文学中意与境的三种交融方式:情随境生,移情入境,意境混一,做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
古代文学;意境;境界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相结合的的 艺术境界,具有极为广泛的范畴。文学作品中,不能缺少意,缺少意,就会出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洞。意境的统一和结合,交融和创造出的浑然一体的境界,则形成了呈现于世人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中意与境,主要有三种交融方式:情随境生,移情入境,意境混一。
一、 情随境生
文人自己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某些情感,只是在生活之中,遇到了某些事物或者某些 环境,忽然之间有所感悟,于是将自己的心境,借着事物或者环境表现出来。
最明显的.情随境生的例子,就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原本并没有惆怅的心情,只是高兴地打扮好,登上翠楼,去观望外面的春景,可是,突然看到春日杨柳冒出的新绿,使得自己想起夫婿已离别多日。这样的感情,少妇原本并没有自己觉察到,却在看到陌头杨柳,突然被激发了出来。随之,意与境想融合。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秋江雨景,以关河、夕阳、残照展现骤雨后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由此,作者想到了自身的羁旅在外,相思难耐。也是由境,入情。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当时滞留在密州,当中秋之时,当空望月,由此景,产生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感叹。月,是圆满的代表,是团圆的代表,而中秋,也恰恰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刻,然而苏轼此时,却与胞弟相隔千里,不能相见。这样的月色,此情此景,勾起了深藏于苏轼内心原本深藏的情感。
二、移情入境
这是文人自身,原本就有极强的某种情感,他们带着这种情感去看待周围的环境和物体,则“万物皆有我之的色彩”。作者将感情融入借着周围的物抒发出来,形成一篇文章。
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将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离开的故人的情感,融入到萧萧的班马(离群的马)的嘶鸣中,借此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红楼梦》中,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球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读者很容易就能 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凄凉感受,其秋花的惨淡,秋天草的枯萎,甚至秋夜的漫长,甚至风雨,都是凄凉的化身。然而,秋季并非是凄凉的景象,只是作者有此心境,进而视周围的物体皆有此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文,如果不看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我们也仍然觉得,这些景物,给予我们一种羁旅漂泊人的流浪和寂寥。
同样是写枯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却借用枯木前头的万木争春,来鼓励友人振奋精神,表现出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