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李荣明张云生:《用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教学探讨》20xx年第8期
[美] L.爱波斯坦 [美] P.哈威特 《趣味物理寻答集》
[摘 要]初中物理实验内容丰富多元,教师要观照学生生活基础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利用生活认知展开实验学习和操作,势必能够形成重要的教学成长契机。教师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论、实验应用等环节引入观照意识,为学生生活认知介入创造良好条件,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实验学习认知的内化。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生活认知
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生活认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举措。教师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进行全面调研,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多参数。初中物理与学生生活有多重契合点,教师要注意深度挖掘,找到实验与生活的接轨点,这不仅能够提升实验操作的顺畅性,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意识。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积累展开物理实验操作,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其教学操作效率更高,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实验设计观照学生生活经历
初中物理实验内容众多,教师需要有筛选意识,对实验内容契合性进行深度调查,以体现实验设计的生活化特征。物理实验未必要放在实验室进行操作,教师可以在具体设计时,充分观照学生生活经历,如果能够发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生活化实验操作,让学生在生活中选取实验器具,在生活环境中展开物理实验,那么,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认知会更为鲜活具体。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展开实验操作,对实验操作环节进行优化处理,这对学生形成的思维冲击也会更为剧烈。教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质量》时,教师为学生设计“测量水的质量”实验活动:这里有烧杯、台秤、水桶。如何测量水的质量呢?大家先自己估测一下,一杯水有多少克呢?每人都写出自己的实验步骤,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写出实验数据,看谁测量得最为精确。学生开始自发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经过一番操作后,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操作,但测量数据存在着一些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一只烧杯,同一台秤,同一桶水,为什么我们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呢?学生开始讨论:“虽然是同一只烧杯,但在装水前称量烧杯质量和装水后倒掉水再称量烧杯质量,其间是存在一些细微差别的。因为烧杯里会存留一些水,自然会影响最后的测量结果。”“烧杯装水时,也有一个极限的问题,如何才是最满,这个尺度比较难把握,自然会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很显然,教师发动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是针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的,学生平时常用杯子喝水,对水有更多生活认知,自然能够找到问题所在。通过学生的集中讨论,大家对水的质量有了更清晰认知,对质量单位的大小也产生了崭新感知和体验,同时也提升了估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