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在外国文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1.引论
当前在本科英语学位课程的教学中,通常会要求学生们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而如何确定文学作品的选择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影响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深度与广度。一般而言,对文学作品的选择标准是该作品在英语文学中的地位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对本科生而言,尽管英美文学名著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但它却是本科英语学位课程的教学中的必读文章。尽管学生们尚且还未掌握理解难度较高的文本所需的分析方法,比如该文本含有大量低频的古体的词汇,变异的语法结构,以及微妙的文学手法,但是学生们被要求写出相关的文学评论。由于他们缺乏信心和相应的技能来尝试对作品进行个人解读,所以必然地求助于已出版的评论文章。许多英语文学的测试也仅仅只是对一些著名学者的观点的释义练习。因而通常的情况是,学生们写出的评论文章甚至没有经过阅读相关作品。母语学习者有时也会重新包装他人的评论观点,那么非母语学习者对自己阐释评价文学经典的能力缺乏信心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经过恰当的训练,英语学习者可以掌握必要的技能,找到理解高难度文学作品的自己的方法。
2.文体学是什么?
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方兴未艾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如李龙植的《文体学与语言实践》:“文体就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通过有目的地选择所产生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的总体。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同时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完整体系。文体学就是研究和探讨这些体系的科学。它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表达思想,对选择和运用语言材料的原则进行研究的语言学的一独立分科。”英国哈特曼和斯托克《语言与语言词典》:“Stylistics是应用语言知识去研究风格(style)的学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Stylistics是对于表达风格的语言手段(如修辞格和句法模式)的研究。”英国A.布洛克等《现代思潮辞典》:“Stylistics研究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语言的特点,尤指文学语言,并试图确立能够说明个人及社会群体在使用他们的语言时所作的特定选择的原则。”
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认为:“最近出现新动向,即从作品语言结构的兴趣出发重视文体问题,企图在文体学中探求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媒介作用。”有些文学评论家发现,在研究文学作品语言现象时,语言学的方法和理论往往无能为力。因此他们试图从文体学的建构中去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所有语言现象研究的需求,并使文体学成为文艺学和语言学这两门学互相沟通的媒介和交汇点。我国王佐良先生的《英语文体学研究及其他》(1978)一文,也主张尽快促成一门包括语言学又涵盖文学的新的文体学的诞生。他认为:用现代语言学的方式来研究文体是一个成就,然而在文学语言面前,特别是形象语言面前,语言学家都望而却步了。在这种时候,人们不由得不想到那门老的,可以至少上溯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想到在二十世纪对于文学语言进行了精湛分析的文学批评家(I.A.Richards,William,Empsom,Cleanthbrooks等人,想到Curtius与Learis等)把刷新文学语言同欧洲或英国文化前途联系起来的有抱负的文学研究者了。这就是说,早就从亚里期多德开始,历史上的一些修辞学家、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者,就已经对文学语言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一门完全涵盖语言学、文艺学的新的文学早已在历史中得到长期孕育,文体学是时代文体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现代语言学、文艺学相互渗透、融合的必然结果。它的成熟和独立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为一门横断众多领域的边缘学科,文体学具有的特点是,应用一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另一门科学的对象,使得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文体学生长于若干学科的交界处,并不断渗透以扩展自己的领域。它把有些表面相互独立、彼此分离的学科从横向沟通起来,打破了学科间的传统疆域,从而使某些学科如语言学、文学批评等的面貌为之一新。文体学使不同领域边界衔接、融合的性质,促进了不同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并逐渐趋于一体化。文体学的边缘性,也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的一种体现,即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科学的整体化和传统学科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