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蒂“无镜哲学”对传统基础主义的批判
摘要:罗蒂的哲学是在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等各类表象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对话式的、实践式的新哲学。前者的表征主义就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万千事物的本质,被罗蒂称为“自然之镜”,因而他这样一种反镜的新哲学,且称之为“无镜哲学”。无镜哲学主要是一种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对话式的哲学。罗蒂认为,在交流与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协同性才是知识所应追求的目的。
关键词:反本质主义;对话哲学;协同性;反基础主义
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个主流就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而罗蒂认为传统哲学之所以必须终结是因为基础主义诟病横行。首先,基础主义是一种哲学信念,作为一个哲学前提先天存在,从柏拉图直至今天的整个哲学系统甚至文化领域,都以这种信念为前提,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等都需要在此前提许可或者论证完毕之后才有其合法性的存在。其实,这种基础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传统,自柏拉图起就贯穿着整个西方哲学历史,并不断得到众多哲学大家的推崇:从柏拉图理念论,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兴起,从现代实证主义兴盛到语言哲学发生转向,整个西方文化传统都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中,近代的自然科学也仍然是笛卡尔基础主义的典型成果,并作为基础主义的一部分主导着整个现代西方,并成为现代人赖以生存的人性前提。从这个简单的历史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基础主义的一次次演绎,罗蒂说“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也只不过是用语言学、逻辑学的语汇重新描述了西方传统哲学问题而已。”因为,在罗蒂的思维中,基础主义就像是一个梦魇,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位哲学家的内心之中,不可自拔,尽管每一位哲学家都试图逃离这个梦魇――基础主义所设定的“完满的圆圈”之中,但仍然一无所获。原因何在?罗蒂认为自古至此哲学的发生发展,甚至注定为基础主义的命运根源都在于基础主义的思维方式――自我否定。为此,罗蒂描绘了基础主义自我否定的轨迹并分析了基础主义产生的原因。
一、基础主义的产生源于人将自己的视觉行为等同于认知行为
具体来讲,近代哲学以来的知识问题都源于古希腊哲学――柏拉图的真理观。柏拉图认为知识,或者更确切地说,真理都是对理念世界的真实再现与模仿(洞穴理论暗示出知识就是人们所见到的实在事物),罗蒂认为这种客观实在性对于人的认识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制约性,犹如一面能产生形态万千表象的镜子――罗蒂称之为自然之镜――强迫人接受它所映射的各类表象,因此人们对此表象的准确性毫不怀疑。
确切地说,基础主义是一种错误的、虚假的系统哲学。这个庞大的系统看似复杂,其实它的中心就类似于一个阿基米德点来支撑整个系统哲学,而这个阿基米德点就是“本质”,包括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知识的本质。罗蒂认为,这样一种类似太阳系的哲学系统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甚至是自欺欺人。
二、如同太阳系的基础主义哲学大厦必然崩塌
因为人类社会千差万别,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概念只是人们担心在其生存的界限之内无法进行交流而产生出来的词汇,并将这种词汇赋予交往的价值意义,一旦交往与沟通脱离知识的范畴或界限,交往不再只是词汇的互换,那这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知识就毫无存在的价值了。
罗蒂认为,哲学家们坚持基础主义的信念还有另一方面的现实的道德原因。
因为基础主义的大厦是建立在永世轮回的信念之上,相信真理世界是不朽的世界,一旦传统的形而上学大厦顷刻坍塌,短暂的人生就更需要人的关注并认真对待了。同时,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也使得人们对于建设永恒制度的.强烈愿望有所减弱,以至于后现代虚无主义情绪泛滥。这样一种社会现状使得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们知道,整个人类社会所以“相安无事”是由于法律的制约与道德的约束,从康德的道德律中我们可以得知道德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客观性和绝对性,也就是说道德是具有客观性的、普遍性的知识。一旦这种知识的客观性与绝对性丧失,人类能否有足够的自律意志力来抵挡现代主义的各种诱惑:物质、利益、贪婪等,这是保卫基础主义的学者对罗蒂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