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师生互动分析论文
相对其它外语学科的教学工作而言,外国文学教学的确具有特殊的难度和某些客观局限性。然而,针对任何学科的教学而言,增强师生的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多年来,不少学者对外国文学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引起了关于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烈讨论。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如何增强外国文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性方面的研究不多,以下就此论题作较为深入的探讨。
不可否认,“外国文学不仅仅在时间上与我们有隔阂,在空间上和文化上的距离特非常大,而且我们在资料的占有方面也很有限。”[1]这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是在通常情况下外国文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性弱于中国语文课的原因。因此,要增强外国文学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学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典作品。“众所周知,外国文学名家众多,名著如林,作品阅读的多少与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学好外国文学,更影响外国文学课的教学效果。”[2]由于外国文学作品繁杂,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定期指定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外国名著,为其列出书目并对每部名著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在每阅读完一部名著之后写一篇小评论。这些小评论由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换阅读,教师在课上定时对小评论中的观点与学生交流意见。其次,教师平时应为学生讲解一些文学术语和古英语用法,便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堂理解。如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采用的古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出一个古英语词与现代英语词相对应的汇总表,以便学生查阅。对于文学术语的教学,教师应选取平常的零碎时间为学生作分散性的讲解。
如果整节课都讲解文学术语,不仅会减弱师生的互动性,冷落课堂气氛,而且由于内容繁乱而令学生难以记忆。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外国文学作品的和中国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进行比较,点出外国文学作品常见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比如,外国文学作品更多的是采用心理描写,而中国文学作品更多采用的是人物描绘等。最后,对于外国文学中的诗歌部分,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其与中国的诗歌作比较,让学生了解外国诗歌与中国诗歌的不同创作模式,加深学生对外国诗歌的.了解。可以说,增强外国文学教学中师生互动性的主要障碍在于学生的外国文学基础相对薄弱。因而,增加学生的外国文学常识,拓宽学生对外国作品的阅读面,是增强外国文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型的关键所在。除了整合不同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外国文学功底外,活跃课堂氛围也是增强外国文学教学中师生互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个角度分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之所以不可取,主要在于其造成的课堂氛围不活跃。而此等结果主要的原因又在于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学,而不讲究娱乐,让学生感到整个课堂枯燥无味,从而丢失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创造教娱相生的课堂气氛是增强外国文学课堂师生互动性的辅助性手段。所谓教娱相生,主要依赖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师的讲课技巧。教学内容的安排着重落实“教”的任务。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内容作科学的调整,从易到难,把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将相关联的知识点串联成富有逻辑性的知识链,让教学内容条理清楚,避免学生因知识点杂乱而没有头绪;另一方面,教师应在保持教学内容条理性的同时,尽量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充实性,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这样课堂的氛围也将随之被激活。而教师的讲课技巧则侧重于“娱”的方面。教师可以多采用幽默性的语言,并触类旁通,时而引经据典,时而联系实际,时而讲讲笑话,甚至将外国诗歌唱成歌曲,让学生进行模仿。另外,教师可适当转变讲课方式,不要每节课都做相同的事情。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将很可能因产生厌倦之感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传统的外国文学课堂“三步曲”(即文学背景介绍、作家生平简介、文学作品解析)之所以会影响师生互动性的增强,主要是因为这种一成不变的讲课方式过于单调,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之感而失去课堂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