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展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并得到如下重要启示。
一是科学系统地认识实践教学体系。本课题组曾经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涵盖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平台、实践师资鉴定机制、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及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的系统。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的文件依据,实践教学平台是实践教学赖以实现的路径,实践师资鉴定机制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实践教学考评机制是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抓手,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是实践教学建立长效机制的根本。五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割裂,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也不外乎此,只有从全方位、一揽子来解决实践教学问题,效果才能够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培养营销人才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客教育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如火如荼,创业培训也被很多高校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市场营销专业因其服务经济社会的特色定位,在创新创业中应当冲在时代的前沿。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营销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问题就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没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营销人才归根到底只能成为熟悉单项技能方面的人手,难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卓越人才。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大力培养创新创业的卓越营销人才时不我待。
三是进一步探索开放式办学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办学和订单培养是解决市场营销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通过开放办学,才能做到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取百家之长,集众人之力,办好让社会满意的高等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能够充分发挥工学交替、学赛结合的优势,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全真实战的环境,在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熟悉营销流程和工作程序,有效提升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形势近些年日趋严峻,用人单位对求职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不断升级。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掌握已经不是强有力的竞争条件,更多全面的职业素养要求被提升出来,营销专业亦如此。因而,我们的大学专业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需要更加突出培养本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学习态度,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就现状来看,国内很多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但大多由专职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教师来授课,他们更多侧重于思想道德教育。基于此,笔者认为专业授课中适时地进行职业素养渗透应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结合多年营销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体会,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中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1 营销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用人机制日趋灵活,不只是看重学历,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因此需要通过更加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来获取人才市场的更多认可。
a. 营销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职业素养的全面含义。职业素养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在职业工作中的体现,是职业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总体来说,职业素养是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技能的总和。其中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为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研究职业素养最著名的理论“大树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是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的。如若将根系比作一个人的职业素养;那么枝、干、叶、型等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也就充分说明,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其未来职业发展可能的层次与水平。
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素养应该是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等方面均要符合本专业的职业规范和标准。简单的讲,大学生职业素养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那么,营销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规范,即未来适合市场工作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