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建设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涵盖丰富内容。但是目前国内不同高校间工商管理的下属专业的设置没有多大差异性,这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没有什么特色。为了打破这种现状,高校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三)实行“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积极为工商管理人才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置身现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素质,迅速适应社会要求。
(四)开展多样化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多样化,包括课堂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校内校外的专业讲座、实验、实践等。高校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模式,即允许并提倡学生到其它高校学习工商管理知识,学习不同学校的教学模式,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的开设实验课程,因为实验课程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生产质量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等。
(五)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说到底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人际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
结束语:现有模式下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多样化教学方式、“校企合作式”培养以及结合行业开展特色人才的培养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也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个性化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应该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实践和探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
20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达到699万,是大学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
本文结合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趋势,提出并剖析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改革下手,为破解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就业难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就业能力课程设置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1课程设置滞后,与经济发展不适应如今的普通中国高等全日制本科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多数院校都开设企业管理咨询,质量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原理等专业课,从中可以看到专业课程中,以当今国际或国内实际工商管理事例为基础的管理课程基本没有,有的学校把就业相关的实践知识以零散的形式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而且教学中所用的教学用书是外国很久以前的创业教材,不仅脱离中国实际,也没能与时俱进;有的就是国内的教材,里面的内容陈旧,创新思想少,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指导性低,实用性差。
1.2理论知识过多,与重实践岗位不符合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
工商管理就业方向上的岗位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岗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但在课程安排上并没有安排与岗位实践操作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要么是只讲解课本案例,要么就干脆不安排任何有关的课程与培训,而是完全偏向理论学习,缺乏足够的培养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