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叙事的文学性探微
《左传》描写复杂的历史事件,能够清晰地交待事件的发生发展,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左传叙事文学性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左传》保存了大量而珍贵的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行文流畅,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外交辞令的记叙也相当生动,不仅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也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究《左传》在叙事中所体现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戏剧性、战争描写的生动性和语言的艺术性三个方面,尤其战争描写的故事性更体现了《左传》作为伟大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左传》;文学性;战争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序》称之为《左氏春秋》。《左传》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名著,一直被后世视为典范,奉为圭臬。《左传》与《春秋》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非简单地对后者的注释,而是以《春秋》为纲,充分利用当时各种文献资料加以补充、整理、编排和润色,把简短记事发展为完整散文,详载许多历史事件的本末及有关遗闻轶事,所以内容比《春秋》宏福得多,文学色彩也较浓。《左传》之所以深受历代学人推崇,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的文学性。正是它的文学笔法才使其那么生动传神,读来毫不觉得腻烦,相反趣味横生。本文拟通过对《左传》重要篇章的分析,探究其叙事中体现的文学性。
一、情节的戏剧性
《左传》描写复杂的历史事件,能够清晰地交待事件的发生发展,契合中国人讲究来龙去脉的审美心理机制。同时善于制造文章波澜,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某些历史人物赋予传奇色彩,使得叙事中富有戏剧性,充满故事性。“《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刘熙载《艺概・文概》)如《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写重耳由于祸起萧墙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作者将其曲折坎坷的经历浓缩成几件典型性的事例,精炼地展现出重耳在流亡中所遭受的磨难和考验,最终成长为一个有胆有识、成熟干练、机智勇敢的政治家,不自觉地也为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作了铺垫。可谓是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由恩格斯在论及哈克纳斯的小说《城市姑娘》时提出),因此《左传》带有现实主义文学的色彩。作者运用优美的文字把情节安排得跌宕起伏,首先过卫乞食,然后在齐谋桑,接着过曹、郑“皆不礼焉”之后,而到了楚地是被殷勤优待,一国接一国的不同礼遇错综起伏交叉出现,使得读者的期待视野一张一弛,时刻为作者精巧的叙事吸引。运用叙事话语毫不张扬的完成叙事动作,反而给了情节以极大的张力,文学性得以凸显,很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古代的历史记录是有分工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作为一部拒绝虚构想象而严谨实录的历史著作,做到叙事的戏剧性是很难得的。
《左传》在叙事的同时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楚灵王从其名字上就可得知他是一个被否定的昏君形象。他野心勃勃,弑君称王,在位时残暴狂妄,穷奢极欲,“楚王好细腰,全国皆饿死”。但从《襄公二十六年》到《昭公十三年》中点点滴滴的事例又可窥见他的另一种性格特点,他胸怀宽广不计前嫌,乐于纳谏,幽默风趣,最后羞惭自缢,塑造出一个丰满立体的真实人物形象。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左传》在交待情节的发生发展中,不仅仅是以常见的限知视角来叙事,还常常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不受视角的限制,即采用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文中全知视角叙述的情节俯拾皆是毋庸赘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知视角就不得不蕴含着文学性的想象成分。钱钟书先生说过:“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史官固然主要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尽量客观的口吻进行叙述,但也不妨揣度,因为年代久远的事回忆起来总要参杂着个人的生命体验,客观上就使得文史向小说靠拢了。我们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客观的历史实录难免相携着生动的文学辞藻。追踪其影响,司马迁《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就是全知视角的客观叙述,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运用全知视角叙述事件的发生。与全知视角叙事手法相得益彰的是使得情节完满的首尾呼应,这也影响到后世文学创作,如《红楼梦》结尾归结“红楼梦”,现当代作品散文《荷塘月色》,诗歌有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等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