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人文世界而论,《逍遥游》中小到蜩与学鸠,大到鲲和鹏,从朝菌、惠姑到南冥、大椿,再到“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他们都为物质所依,为名利所绊,达不到自然美的状态。
即使宋荣子和列子这样的大智和大彻大悟之人,庄子仍然认为他们有所待,没有自然之美。
就艺术世界来说,“文采”、“六律”、“牺尊”、“珪璋”,都带有人工的斧凿之痕,无法呈现自然之美。
艺术创作中不为人为的天籁之音、天乐之享,才最终符合自然质朴之美。
甚至《逍遥游》中的鲲、鹏所向之处,无非是“南冥者,天池也。”这也有力说明了贯穿《逍遥游》其中的是“自然之美”的审美理想。
庄子的此种审美主张表面上看来否定一切艺术,因为艺术品的诞生与存在定然会受到各种物质世界的制约与影响,纯自然的艺术作品以及审美理想是不存在、不现实的,庄子的审美理想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即便如此,他的“自然之美”的观点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仍然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了“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自然之恒姿”、“自然之趣”。
钟嵘的《诗品》也提出“自然英旨”的美学主张。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高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2]。
因此,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形成了追求“自然之美”审美理想。
庄子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倡导者。
七、结语
以上,我们透过《逍遥游》,窥见到庄子思想中蕴含的审美心胸、审美境界以及审美理想。
《逍遥游》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人的审美关照、审美潜质和审美自由的审美哲学观,庄子的审美哲学观对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闻一多曾说过: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郭沫若也这样评价庄子: “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 庄子) 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庄子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已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林云铭. 庄子因[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白. 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亿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全唐诗[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起的关键作用以及具体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发现运用引导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演讲辩论法、研究性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可以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水平,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法;汉语言文学
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体裁的演变、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关系作为学习对象,培养学生的古文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虽然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重新焕发了活力,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仍然是个冷门专业,被打上了“不好就业”“脱离生活”的标签,使得学生不太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同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为适应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认真地思考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本文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当今高校设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方面是因为该课程承担了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将古代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使命,另一方面该课程在当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关注由古至今的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了途径,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汉民族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容地研究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化作品呈现着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都有其特有的演进历程,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没有像经济学一样提供了明确的一套理论,也不具备会计一样的记账准则,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它传承着我们古代先贤优秀的思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给每个人提供一丝久远但又格外珍贵的启发。而大多进入高校的学生对此门课程总有“是否有用”的疑问,整个教学改革应引导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的深远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程原本就是“无用之学”,然而“无用之学”有“大用”,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上的众多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怀,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优秀品质,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