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定资产层面的核算压力
对于某些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存在一定比例的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占据了资产的其中一部分。原有的管理工作当中,固定资产板块一直比较薄弱,但新的会计制度改革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了适当调整,意味着某些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变得更高。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下,某些固定资产折旧会被计入当期成本当中,并且在后续的折旧环节按照实际价值重新确定折扣比率。因此这无疑增加了资产价值管理难度和固定资产管理难度,财务人员不得不进行相对复杂的人工演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制度下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2]。
(二)绩效管理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当中绩效管理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特别是对于某些特殊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运营工作会得到政府部门的补助与支撑。例如医院在资金运转方面会面临一定的压力,除了满足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性质的需要,还要确保医院本身的稳定运转。对此在绩效考核指标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将归属于各个科室的资产内容纳入会计信息当中。对于相关单位而言,执行新制度虽然引入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并行记账模式,从数据上能够客观反映部门收支状况,但绩效管理工作仍然面临发展压力[3]。
(三)财务管理工作的欠缺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对于同一类型的经济业务,也要考虑双重基础下的财务预算双会计记账模式,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之前将相关工作交给财务科处理,却没有重视后续工作的有效跟进。所以在执行新制度之后,其重点仍然放在财务数据所反映出的财务信息层面,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与管理体系支撑,缺乏专项管理机制扶持,这必然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财务工作的效率显著下降。
(四)信息系统更新速度慢
新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无论是在科目还是在会计核算模式上都进行了调整,例如对财务记账和报表制作方面进行了资产筛查。要完成这一方面的工作,需要新的管理系统和信息软件的支撑,而原有的系统更新速度较慢,财务工作严重滞后,财务数据反映不实的情况普遍存在。除去财务软件以外的其他资产管理系统和医院内部系统也要进行升级和调试,使得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用于系统的更新和升级[4]。
四、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下的会计工作调整
(一)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优化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仍然处于一个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在遵循新制度要求和指导方针的前提下,还要根据实际运用标准进行验证,例如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需要从折旧时间,折旧方法选择以及折旧费用科目类型方面进行多层次考评。这样一来能够确保固定资产折旧合理化,并参考部分企业在折旧方法上的优秀选择进行综合调节。对于某些损耗比较平均的设备或器件,例如电脑或打印机等,可直接选用直线法进行折旧;对于一些损耗与工作量相关程度较低的设备可选择工作量法进行折旧;某些大型专用设备则遵循折旧法进行折旧[5]。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国有资产要进行定期上报,这要求单位内部应在固定时间节点对资产进行全方位盘点,及时掌握内部的资产发展状况,确保各项报表数据的完善性和准确性。某些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且数额相对庞大,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优化阶段要综合考虑新的会计制度对报表信息以及会计核算工作产生的影响。具体来看固定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存款、库存物资、长期投资项目以及某些需要清理或折旧的资产类型,包括待处理财产损益和文化资产等,在执行新的会计制度之后,还应设计二级明细项目对应一级科目。
(二)内部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水平能够客观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综合发展能力,同时降低运行成本,以更低的成本消耗达到更加高质量的运营效果。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在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下,将财务预算和财务核算进行结合,重视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之间的联系,确定工作风险程度和服务质量的非财务指标要求。另外内部需加强对员工的集中交流沟通,开展有关绩效管理的工作培训,目的在于提升人员对绩效考核的认知与理解,让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其中。这个必要时还应设立专项绩效管理部门和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保障人才专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推动绩效管理部门管理意识的形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