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导师研究能力不足。由于历史原因。有一部分医学研究生的导师未经过研究生阶段的系统训练,虽然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但在如何指导研究生选题、做题方面力不从心。如果研究生能力较强尚可弥补,若能力差些便难以保证研究质量。
二、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应采取的对策
(一)要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是求佳意识。例如,对试验方法不愿与别人的方法完全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对研究课题总想做一些别人不曾做过的课题:对小改革、小发明、小设计之类充满热情以及凡事爱寻根问底等。这些都是学生极宝贵的创新意识的显露。
创新意识也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意识。面对尚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要经常自问:“是否还有更好更合理的理论与方法?”在医学上,层出不穷的新的治疗方案、新的发病机制学说的产生,就是这一意识的应用典范。医学研究生只有时时处处想着创新的事。他才会去想怎样创新的问题。如果在他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这种想法。绝对不会去主动创新。而传统的教学恰恰抹杀了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一切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切只能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思维进行,不能标新立异。什么都是以教科书为准,以老师为准,抹杀了人的个性。忽视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精神环境。
(二)要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习惯
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经过较长时间的创新训练。才能形成一种创新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这种习惯,教师就不用每天都去督促,学生会自觉地去做。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个答案,不要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当然,这种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师有意识的经常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导师要多鼓励善于创新的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如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实验或科研设计时,不是根据老师讲的和文献上说的,而是自己独立思考得到一种新的方法;在实验中设计出一种新的实验方案:在课题假设中形成一种新的见解,导师都要及时表扬。
(三)要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品质指学生的创新勇气和胆量、创新热情和兴趣、创新意志等。我们一般说成才的四个要素是“德、才、胆、识”。德是品德、才是才能、胆是胆量、识是见识。有的人有胆无识,如一些文化水平低、胆子大的人,什么都敢干,但不知道怎么干。有的人是有识无胆,一般知识分子往往如此。对形势看得比较远,但没有胆量干。这两种情况的人都不容易创新。创新需要勇气和胆量,要敢于破旧立新。
首先。创新需要热情。很多情况下情感的力量远比智力强大。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没有伟大的情怀,就没有巨大的动力来推动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创造目标的实现。然而传统的教育抽走了最生动、最丰富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只剩下了机械的应试教育。这种缺乏情感的非人性化“批量加工”的教育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创新需要兴趣和好奇心。如果学生的好奇心成
功地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这种好奇心就会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地进行创造思维、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但如果教师不注意扶植,也很可能泯灭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三,创新也需要意志。有些科学家几十年甚至终生都在艰苦的条件下探索一种科学理论、一个数学公式,有的经过几百次的失败而不退却。如爱迪生、居里夫人、陈景润等许多科学家都是如此。他们靠的就是顽强的创新意志。现在,有的同学找到一种新的国外文献提供的办法就感到满足了,而有的.同学却不满足。要找到第二种、第三种或更多的办法,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这就是一种创新意志。所以我们要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意志。
(四)要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指创新的方法能力。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但怎么创新,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问题需要解决。只是人们熟视无睹,不能发现问题罢了。发现了问题怎么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教师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观察事物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当然,我们强调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不需要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相反,它对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所谓创造才会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仔细分析。任何的所谓创新,不外如下三种情况:一是顺着原有知识的思路,往前推进一步;二是对原有的错误知识进行修正:三是开辟相对新的知识领域。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新,都离不开对前人或同时代其他人所创知识成果的学习、借鉴与超越。离开坚实知识支持的所谓创新,不是流于空想,就是陷入盲目。同样,如果一味地强调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所学知识就只是一些缺乏生命力的教条,而不能产生实际的效用。因此。真正的创新精神是学习与创造的有机统一。一个不会学习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的发明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