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堂教学中的医德培养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始终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其中,任课教师要做医德教育的楷模,并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他们。如老师的按时上课、认真授课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上解剖实验课之前,组织学生向死者敬献鲜花以表示其尊重,因为无论死者生前是好是坏,但现在他在向后人做着贡献,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在讲到急症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抢救病人的生命是医生的天职,任何怠慢病人的行为都是可耻的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医德的熏陶。
总之,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从学医的第一天开始,并贯穿从医的一生。因此,医学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进和探索医德教育的方法,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强烈的使命感、职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技术、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广光,姜旭光.浅谈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医德教育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xx,(4).
[2]袁爱梅.谈医学生的德育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xx.
[3]李中文.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xx,(4).
摘要:探讨深入实施人性化服务在手术室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术前一天由手术室巡回护士与手术医生分别到床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并在次日术前、术中、术后充分延续。结果:通过有效沟通,使患者对次日手术流程有了一定了解,充分做好了接受手术的心理准备,大大减轻了恐惧感,对手术医生、护士增强了信任感。结论:深入实施人性服务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措施,患者在心理和生理条件呈最佳状态时接受手术对日后康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全面提升了手术室护理质量。
关键词:人性化服务 手术 护理 康复
人性化服务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整体性、深入性的有效护理模式。并以“尊重人性、关爱生命、关爱患者身心健康”为主题。手术治疗作为重大的心理性和躲体性应激源,可通过心理上的恐惧和身体上的创伤,直接影响病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造成心理和躯体的不适,甚至导致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这些反应过于强烈,不仅对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产生影响,而且会直接干扰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影响愈后。对手术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将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体做法如下:
1、手术患者的人性化服务
1.1术前温馨访视
提起手术室,人们马上会想冰冷的色调,严肃的医生和令人窒息的气氛。患者在术前这一短暂而特定时期,存在严重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反应,严重缺乏安全感。术前一天手术室巡回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到病区向管床医生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如病史、病情、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及手术相关问题。然后由管床护士陪同到床边,有礼节的向病人作自我介绍,相互认识,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其内心感受,并辅以点头表示理解。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对方,可使用幽默鼓励的话语,向患者介绍次日巡回护士接诊时间、注意事项、步入手术室后的流程,在身体条件允许下,可带患者到手术室了解外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支持和引导,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在做好患者沟通的同时,适时做好家属指导,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手术室有严格的无菌制度,谢绝家属入室,术晨有1-2位家属陪同前往即可。入室后,家属可在候区或病房等候,方便及时联系。
1.2术中关心体贴
在患者进入手术间前30分钟,调节好室内温度22℃-24℃,湿度40%-60%,当患者步入室门前,巡回护士再次三查七对,核对无误将患者接进室内,为患者做任何处置时都严格按照动作要轻柔、熟练、准确的原则,为防止护士在准备器械时发出的金属碰撞给患者带来的恐惧感,我院在每间手术室都分离隔成一个器械准备室,这样一来,不同的事情在不同房间内同时进行,互不干扰。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服务。麻醉后,巡回护士会立即给病人盖上一个“保温毯”,这个毯子是通过一根管子与能产生热风的机器连接在一起,因此打开机器开关,热风会从一侧吹进去,保证了患者的最大舒适感,手术即将开始时,医生和护士都会微笑着跟患者谈论一些题外话,比如“今天天气不错,我们都准备得很好了,你觉得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吗?”“一会儿手术结束后,护士会赠送美丽的鲜花给您,不知道您喜欢玫瑰还是百合呢?”这一类的话,会迅速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不再紧张。手术正式开始后,巡回护士除了每隔几分钟询问一下患者的感受,比如是否感到呼吸困难,寒冷等,还会在患者身边紧紧握住患者手,不断地鼓励他、给他加油。并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手术顺利结束后,亲亲呼唤病人的名字,谢谢他的合作,告诉患者他配合的很好,现在就可以回玫瑰,家人正在门外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