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文献似乎与音乐无关,但是仔细品味会发现,这段文献中提到的音乐只限制于“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但却也体现了音乐在当时社会中非常盛行,否则人们不会因为过于思念过世的帝尧而放弃奏乐,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对帝尧浓厚的思念,另一方面也潜在地体现了音乐在当时社会的广泛使用。
在对《史记》里音乐文献辑录的过程中,遇到以上与音乐似无关又似有关的情况很多,是由《史记》的文本性质所造成,《史记》并非一本针对音乐撰写的古典文献,因此在辑录音乐文献的过程中需要对音乐文献进行揣摩,确定它的音乐性价值并做出正确判断,才能确保音乐文献辑录的准确性。
《史记》虽然并不是针对古代音乐所纂文书,但也有一篇《史记八书乐书》针对音乐记载写作,文章中的重点:“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这是对音乐的一种认知,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
《史记八书乐书》以乐展开,以孔子的礼乐思想为主轴,讲诉礼乐的教化作用,与公孙尼子的《乐记》内容相符,代表了儒家经典音乐文献。
三、结语
古典音乐文献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方法较为简单直接,但在整理过程中需要加入一定的主观视角,根据文献中音乐的作用,确定此文献是否属于音乐文献范畴。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需要依靠音乐文献资料,因此确立了音乐文献学在历史学科上的重要地位,中国古典音乐文献的辑录整理,是对遗存在古代文献资料中的音乐资料进行搜集并以集中的方式形式呈现,为现代人的音乐研究提供便捷,也体现了对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视,并区别于西方音像资料,以中国独有的文字方式记录属于中国特色的古代音乐资料。
参考文献:
[1]赵玉卿,郑莲.古典音乐文献学漫谈[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04).
[2]徐元勇.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经典普及文库[M].北京:中华书局,2014
摘 要:文章用全新的视角详细的描述了舒曼不同寻常的人生、精神方面的疾病以及情感上的经历,力图还原舒曼的性格特点,靠近他的精神世界,透过其作品中所透露的各种幻想与分裂让读者能更深层次的了解舒曼的独特的作曲风格和他钢琴作品中的内涵,从多个角度兼具理智与情感的观点来分析舒曼的钢琴作品。
关键词:舒曼;精神分裂;幻想与浪漫;钢琴作品
罗 伯 特 · 亚 历 山 大 · 舒 曼 ( Robert Schumann1810~1856)生于德国茨维考城,是我们熟知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和钢琴家。也是 19 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最卓越的代表之一。他自幼学习钢琴,7 岁便开始作曲,16 岁时勉强遂母意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829 年舒曼拜克拉拉的父亲克拉拉·维克为钢琴老师开始系统学习钢琴和作曲。1830年舒曼在法兰克福听了一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会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憾,毅然决定放弃对法律的学习,开始专攻音乐。1834 年舒曼创办了一份虽然业余但却新颖的音乐刊物《新音乐杂志》,这本激进的音乐评论杂志逐渐在当时成为左右乐坛主流价值的刊物。而舒曼也成为当时高举浪漫主义旗帜的精神代表之一。在那人才辈出的时代,肖邦、李斯特、瓦格纳、威尔第、门德尔松等等可谓百家齐放。可为什么舒曼的音乐能脱颖而出,流芳后世呢?这当然离不开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和思想。他的许多钢琴作品都记录着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似乎更像是他个人的日记和自传。所以要想全面的了解他的作品仅仅从写作手法上分析是很浅显的,只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才能够明白他所幻想的那个音乐中的世界。本文将从他的分裂的人生讲起,细细挖掘他钢琴作品中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内涵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