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解题模式的干扰进行变题训练。如学生学习了工程问题后,求合做工作时间,容易形成这样一种解题模式“1÷(1/A+1/B)”。我们可将条件中的时间改变成分数形式。
如“一项工作,甲独做1/2小时完成,乙独做1/4小时完成,如两人合做要多少小时完成?”如老师不提醒,学生绝大多数会把“1/2小时”和“1/4小时”当作工效,仍然列出算式“1÷(1/2+1/4)”来解答(实践统计,第1次这样的错误率在75%以上)。又如学生学过等分除法应用题后,往往见“分成几份”就“用除法计算”。在学生掌握等份除法计算方法后,也要注意变题训练。如设计类似题“6粒水果糖分成3份,最少的1份是多少粒?”可淡化消极的“6÷3”思维定势的'干扰。因为“6÷3”计算错了,其实最少的1份是1粒(题中并没有要求平均分)。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形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 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2.1 联系生活实际对比,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对于难理解的题,要增添一些与之数量关系相同,能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先解熟悉的题,再解生疏的题。如要解答:“某专业户要种一块300平方米的果树,行距2米、棵距1米,种完这块地要多少棵树苗?”可首先补充另一题:“在一块300平方米的操场上站队做操,每两排纵队之间相距2米,前后两人之间相距1米,按这样站队,站满这个操场一共要多少人?”因两题思路相通,解法相同,先解贴近学生生活的补充题,再解原题,迁移自然,默化易成。
2.2 联系正误对比,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结束语(黑体,小三号,居中,段前段后1行)
通过上述对资产要素的比较与分析可看出,新准则对原准则的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构,吸收了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些长处,重新规定了各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的内涵,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素更加趋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一定会完全与世界的会计准则相接连的。以上是本人对会计要素—资产的认知,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大家谅解。
参考文献(黑体,小三号,居中,单独放一页,段前段后1行)
[1]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45-46.
[2] 张冬梅,刘玲.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及其价值[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5(12):42-43.
[3] 徐刚.Z公司核心员工培训系统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采用顺序号编号体系。用英文半角的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