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采取主动控制的`原则
传统性质的跟踪审计工作发生于工程施工完成后,期间较难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容易出现浪费和施工质量问题,且被动性较强,获得的信息时效性差,与最后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因此,全过程跟踪审计将被动控制变为主动控制,采取提前预防、查缺补漏的原则,制订合理的施工策略,降低经济损失。
2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优点
2.1 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的审计工作不能详细地记录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变更项目,一些隐蔽工程不能及时记录在案;而全过程跟踪审计采用的这种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从源头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在隐蔽工程被掩盖之前便已做好取证,掌握的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将施工方出现的矛盾纠纷问题控制在事发前,为后期核算做好准备工作。
2.2 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审计人员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与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签订合同实测完成后,便能够估算出施工数据,缩短了传统性质的审计周期,将审计工作集中于施工阶段,进而加快了结算、审核的速度。
2.3 审计方式由静态控制变为动态控制
传统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不能及时发现工程各施工工序中产生的大量签证问题。而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分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动态审计,保持审计思路的清晰化和明了化,缓解短时效内处理大量数据资料的压力。另外,全过程跟踪审计还能够有效地分析施工前后阶段之间存在的问题,动态化地监督施工的各个方面。
3 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审计人员不能合理把握审计深度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目标定位为监督工程施工、资金使用、咨询、提供建议和规避项目建设漏洞、完善土建项目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提前进入施工场地,同监理方、建设方和施工方互通信息,参与建设阶段的关键环节。但审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履行监督职能,不能直接干涉工程施工的具体环节,无法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书面形式反映出来,例如签证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建设方和监理方首先向审计人员表态后才会签证。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各方出现利益冲突,打破跟踪审计部门所建立的权利均衡体制,导致审计人员偏离原来的职能范畴,直接介入工程施工中,进而无法合理地把握审计深度。
3.2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现阶段,全过程跟踪审计属于一项新的工作,对它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因此,很多建设单位对跟踪审计人员的工作没有明确、具体的认识,只是单纯地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拨款、审核。这种错误的认识通常会造成两种劣性后果:①审计机构与建设单位签订审计合同时,只注重收费项目,对于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人员以及方法等并不作详细规定;②因费用问题,很容易造成跟踪审计机构降低服务质量,寻求低价竞争,形成恶性价格战。
3.3 跟踪审计工作内外环境需要优化
当前,国内跟踪审计工作还处在不断探索、实践的阶段,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范畴仍然停留在内部审计,权威性和强制性较差,加之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体制,一旦建设项目部门不配合,将会大大降低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效率。因此,逐步优化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内外环境逐渐成为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可针对这一情况,逐步完善审计保障机制,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4 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建议
4.1 明确内部咨询和管理之间的关系
审计人员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和管理,因此,审计人员应定位好自身的角色,不涉入建设、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工作。审计人员角色定位的几种途径为:强化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合理控制好投资规模,降低投资成本;不断提高工程造价审核的效率和质量;将工作重点放在工程建设的质量指标、程序规范和职责条例上;深入探究审核工作在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维护审计人员自身的独立性。
4.2 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跟踪审计工作中,可起到以下作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储存、传递等,增强信息传播的快速性,防止信息封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工作人员对造价进行审核,利用各区域工程造价信息网及时更新数据资料,提高工程造价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