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信”与“达”在翻译过程中也并非总是能够完美地统一起来。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千差万别,有时,要忠实于原文,译文就难以做到通顺,而要想通顺, 就难以做到忠实。有一位意大利人甚至说道:“翻译是叛逆( Translators are· 4 0 1 ·2003 年第1 期总第109 期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COLL EG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CADRESNo. 1 2003Serial NO. 109?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raitors. ) ”就是强调了要想达到“信”与“达”的和谐统一是多么不容易。同时做到“信”与“达”固然有时很难,但并非就是不可能,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不能将两者孤立地去考虑,而要在以“信”为本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方法将两者加以协调,达成有机的统一。
翻译的标准提法很多,可说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但这种情况不利于我们的翻译实践,无法使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性原则,使从事翻译者无所适从。作为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还是现时通用的一般标准“忠实、通顺”四个字为好。
下面结合翻译的标准,着重谈几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语言环境的影响我们时常提及英语中的一个成语:“No context , no text . ”言语意义的理解必须结合上下文,离开了原文语言环境,所谓的“忠实”也就根本谈不上。
例如:
I found him out . A. 我把他找出来了;B. 我发现他出去了。
He lives very near. A. 他就住在附近;B. 他生活很贫苦。
究竟哪个译文是原文的含义,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关键是要从原文的背景中找答案。正确的理解涉及原文的各种因素。如原文作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社会地位、语言风格以及特定的时间、地点、交际场合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上下文的附加信息和逻辑意义以及借助口头语言中的语音语调,往往可以避免出现理解错误。
Tom cares nothing about his studies. He is the poorest student in the class. 汤姆对自己的学习漠不关心,他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不是最穷的。)一个单词出现在一个新的上下文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 “一词对一词”(Word - for - word) 的翻译,字面上与原文统一起来了,而逻辑意义可能相差甚远。
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忠实”也有重大影响。有时单靠推理判断解决不了问题。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给人的感觉是与鲜艳、醒目、热烈、喜庆、幸福、丰收相联系。如年终分红、送礼红包,以及某人在人气很旺时,可以说“走红、红得发紫”等。而在英语中“red”有时含有“激进、赤色”之意,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此外,客观上的同一事物或现象,在两种语言中也时常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我们还用表示色彩的`词来举例。如中国人称“红茶”,英国人讲“black tea”;而“红糖”成了“brown sugar”;反过来,英语中“blue film”是指“黄色的电影”,而“dark beer”是指我们所说的“黑啤酒”,诸如此类。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高度发展的语言,都有大量的习语,而两者间的表现手法往往有差异。例如,英语中,有比喻用法as stupid as a goose. 这里goose 字面意思指鹅,同时也可指人,有“笨蛋、傻瓜”之意。而在汉语中没有这种比喻,谈起鹅使人联想的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赏心悦目的画面。
像习语之类,我们要忠实的是其逻辑意义而不是其形式。当然,也有少量习语不论内容、形式和色彩在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上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另有一些译文是读者完全可以接受的。如:as light as feather (轻如鸿毛)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
冠词的一些译法英语中冠词使用率很高,而汉语中没有。尽管它是虚词,但有时是必须翻译出来的。如在相关名词带有描述性定语时,或当冠词含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时。
例如:
A Mr. Smith is here to see you. 一位叫史密斯先生要见你。
She is now a different Miss Nancy from what she was when she was my neighbor. 她现在已不是与我为邻时的那位南希小姐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位”就必须译出,尽管有时省略“一”而只是保留量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