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我就问同学们:“谁能写出大于1/3,小于1/2的最简分数?”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认为,3和2之间没有其他的数,所以找不出你所说的分数。”我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地答复,而是对他进行了表扬,表扬他敢于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勇气。学生坐下后,又想了一会,终于得出正确的答案。相反如果开始的时候,我就说:“你说得不对,坐下吧!”这就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那么,下一次这个学生肯定不会再举手回答问题了。这同时也就毁灭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愿望。
二 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兴趣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手、眼、脑等多种器官积极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原来多数教师都是在讲堂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学生在下边观看,根本就没有参与的机会,这样得到的知识理解水平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操作用的物品:沙子,用硬纸板做的圆锥一个,用硬纸板做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一个。上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亲自动手,用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内,看几次可以倒满。经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只需要三次就可以倒满。教师可以再进行引导:这说明了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因为已经做过了实验,所以会非常清楚地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进而很轻松地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三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敢于质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良好习惯。正因为对问题有了疑问,并且敢于提出来,从而主动求证疑问的答案,才对知识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所以说,质疑是一切获得知识的方式的基础。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疑问,教师也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找不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再进行指点、引导,帮助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事实证明,往往什么问题都是教师帮着解决的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就不强,一旦遇到难题之后,就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去解决。而那些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遇到问题之后,经常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所提出的解决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而这正是学习数学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四 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一个人在生活当中是需要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的,只有有了成功的体验才会有继续努力的勇气和愿望。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所以不能经常让学生在失败的阴影当中学习,那就会使学生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一个班集体当中,学生的成绩不同,性格不同,对问题的领悟能力不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不断给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成
围绕学校确定的“聚焦课堂,推进自主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主题,综合组老师们以“设计并使用学习报告单”为切入口,在研讨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实践、合作分享、互助共进。我们为学生呈现出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感到欣喜,为自身的专业成长而感到幸福。
促进教师“蹲下身子看教材”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只关注自己的“教”,仅仅从教者的视角反复研读教材、教参,确定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按预设轨道进行。现在老师们意识到“要做好老师,先当好学生”。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报告单时,老师先以学生的视角看教材,设想假如自己是学生,会在哪里感到困难,会产生什么疑问?喜欢什么样的报告单?然后再将老师们初步设计的报告单发给部分学生征求意见,最终确定报告单调整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实践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