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我合一”的舞蹈动作
对于汉代袖舞来说,袖,不仅是一种舞台服饰,也不仅是一种表演道具,而是舞者肢体的延伸、动作的辅助、情感的语言。但是,袖舞之为舞,其动作不是笼统的,而是有着具体的形态类别。正是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动作姿态,为汉代袖舞“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赋予了生动的质感,提供了丰富的见证。汉代袖舞依其动态,大致有扬袖、甩袖、撩袖、绞袖、拖袖等类别。
1.扬袖。“扬袖”是袖技的主要技巧之一。根据出土的文物画像得知,“振臂扬袖”是舞蹈的基本姿态。舞者通过大臂带动肘部再到手腕发出的力量,使袖子展现出最长的袖体。舞者通过手臂用力,一手举过头顶,一手侧于身旁,两袖同时朝一个方向运动,使长袖如长虹一般,呈现飞舞的姿态,给人以飘洒、豪放的气势,如仙女在舞池中飞舞,似“轻云之蔽月”一般婀娜多姿。
2.甩袖。“甩袖”是袖舞中的一个基本动作,也是袖舞必须掌握的重要动作之一。“甩袖”是指舞者向身体两侧挥舞袖体,然后大臂一挥,通过肘关节带动手腕的力量将袖体挥成一条直线,让人感觉袖体轻盈飞舞起来的舞蹈动作。“甩袖”动作,通过人体最大限度的伸展,增强了舞蹈的动感和美感。
3.撩袖。相对于“甩袖”,“撩袖”是运用小臂与手掌发力,使小臂与大臂成直角状态,从而舞动袖体进行舞蹈。由于“撩袖”的动作幅度较小,使舞者体态的舒展受到了限制。但“撩袖”作为袖舞的标志性动作,是对古代袖舞的极大继承和发展。
4.绞袖。“绞”的形态是通过手腕的运用来完成的袖技,在抽袖的过程中,手腕带动袖体旋转,在空中呈现出动感。在出土的袖舞画像中,舞者左臂向外翻,使长袖在空中达成一个结,右臂甩袖而舞。从舞姿中我们可以看出,袖子所体现出的力量感及动势较为突出,再加上表演者的舞姿,使袖与身体的配合更加完美。
5.拖袖。“拖袖”是依靠表演者全身的配合形成的舞姿。舞者上肢带动袖体的拖动与下肢脚与胯的配合,形成拖袖这个姿态。这个舞姿不求体现袖舞的飘逸,而是突出它厚重感的一面。“拖袖”可以使人感觉到表演者的沉稳和气势。
“拖袖”依靠舞者身体的倾、折等舞蹈动作,运用手臂用力,带动长袖舞动,表现的是袖舞的婉约、静谧的情感,从而体现一种“以身带袖”的动态美感。
从以上描述可见,扬袖、甩袖、撩袖、绞袖、拖袖等类别,虽然动作有别,审美效果有异,但都贯穿着“已手袖为容”的特征,那就是充分运用人体双臂,来展现和表达舞蹈的思想内涵,并导向一种超越舞姿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所有的舞蹈动作都体现出舞者对袖的高度控制,同时又不露痕迹,臻于出神入化。这时,舞袖已整个地融入了身体动作之中,并自然地连带着情感的表达。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将汉代舞袖变成了一种情感表达的语言。
(二)“翘袖折腰”的体态展示
汉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整体上充满自信与活力。艺术上“放笔直干”(鲁迅语),状飞动之趣,充满舞的旋律。反过来,汉代舞蹈也分享了汉代文化的雄大、豪放的时代气息。袖舞“翘袖折腰”的体态特征便突出地反映了这个特点。在留存至今的汉代壁画和器物绘画中,我们会发现长袖舞的画面屡见不鲜。作为汉代最为成熟的舞蹈形式,长袖舞的动作特点就是“翘袖”和“折腰”———舞者运用柔软的腰部展现动作,同时,双臂用力使舞袖在空中飞舞,不仅姿态优美,而且给人空灵、魔幻之感,唤起了人们天人合一的宇宙感。翘袖折腰的姿态充满虚实相生、以小见大、势贯天地的意境。如此看来,汉代袖舞在传统意义的袖舞基础上拓展了袖体的内涵,从而使舞蹈更具哲理寓意。
“翘袖折腰”的舞蹈动作,重在力度,即腰对袖技、袖形、袖劲的影响,腰间的发力对袖技、袖体伸展及力度。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翘袖折腰”的几个动作要领的分析,来具体把握这种力度之美:
1.拧腰腆胯。“细腰”之美是战国时期楚人审美观的遗存,只有细腰才更能反映舞姿的轻柔、飘逸,也直接影响到舞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楚舞细腰掌中轻”、“纤腰舞飞春杨柳”的一代舞风。舞者轻抬左脚成弓步状,由腰部发力带动身体上半身左拧腰出胯,将身体重点前倾于单腿之上,体态婀娜,从而呈现柔美之势,用以表现舞蹈的内在美。此类腰部多扭转,身体重心前倾的舞姿在袖舞表演中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