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谦逊礼貌的精神
“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成就卓然的为人都依然保持着谦逊礼貌的美德,他们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将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闪光点之中,积极的向别人学习、充实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创造成就显著,但是依然赞赏初唐四杰的成就,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穷”,称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这种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美德。
1.8 强调正身,为民执法
在封建社会,虽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却有着公正执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便是公正执法精神的重要体现,鲁迅也曾经说明:“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我国的转型阶段,弘扬公正执法的精神,严格的依照法律来办事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 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方式
第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的区别,在历史的变革下,两者都是不断发展的,为了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必须要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正确的处理两者的关系,取精华、去糟粕。
第二,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党政干部建设工作,党政干部需要意识到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只要正确的处理好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继承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精华,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定能够全面的推进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先锋.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促进当代精神文明建设[A]. 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2
[2]靳志高. 当代中国的认同危机与公民教育的历史性复兴[A]. 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3]蓝荃彬.简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05)
摘要:课程知识的教化功能与科学性源于其所属人的文化性。在科学主义知识论的氛围下,现代课程知识侧重于对客观世界表征的解读,漠视对文化性的解读,导致知识教学蜕变为知识传递的机械工具。课程知识的文化疏离表现为文化装点、文化漠视及文化锁定三种类型。实现课程知识文化属性的传承,即教书育人与文化素养习得,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确立师生的文化主体身份,唤醒其文化主体意识;推行文化回应性教学,激发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激活教学活动中的文化元素,加速潜在文化的动姿化。
关键词:课程知识;文化素养;文化性;类型;途径
课程知识教学存在的部分异化现象,知识本身并不是其产生的缘由,源于知识论教育哲学将其筹建成为知识生产线上的物化对象[1]。其对知识的片面理解与极度膜拜,使知识掌控了教学活动,撼动了其教书育人的根基。课程知识具备教化功能与人的文化性。课程文化性的解读基于人的视域,利用文化的生成及对其挖掘与体验,将文化精神归化到人的意义世界中,使其成为人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文化与课程知识间的亲缘性关系,区别于主客体间的认知关系,是一种人与世界的存在关联。对课程知识的文化性适时解读,探究其教学的实现路径,打破知识传递主义的藩篱,使其成为一种文化反思性实践的活动。
一、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和意义世界的构建
人的存生涵盖两个维度,即意义与事实世界。[2]人不仅要顺应现实,更应作为跨越性存在不懈追求理想的生活,该可能性的追寻体现了人是实现意义的物种[3]。个体意义世界的构建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之上,受制于文化的制约,其是伦理世界观与文化乐观主义的综合结果。个体面对生命与世界持积极态度,同时伦理世界观有正能量时,文化理想在社会与个人的信念中才能发挥功效[4]。在现代知识观的氛围下,科学成为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知识体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课程知识。伴随着课程知识科学性的持续强化,科学性成为了甄别课程知识是否成立的黄金标准。课程知识的科学性是一种认识关系,是人对客观世界表征的理解,尚未在本源上确立人在课程知识中对意义世界的情感。人类活动机械的用生物及物理的运行方式来阐述,脱离人和意义的关联,使得理解人的活动变得迷离[3]。课程知识认知角度的理解漠视了其指向文化活动过程中所涵盖的意义追求。科学知识从宗教神学与形而上的精神生活中将人类释放出来,提升人类文明与知识进步的同时,又将人类身陷囹圄之灾,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与精神危机。[5]现代课程知识科学性与实用性造就了社会的繁荣,物质生活极大提升及满足的同时,漠视课程知识文化性在个体文化素养习得中的作用,盲目对知识工具功效的膜拜,导致社会隐患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