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内的分工更加完善合理;苏浙两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快于上海,上海在长三角的经济比重会进一步弱化;世博会对长三角的经济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等。
关键词:
“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势
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及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近年来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区域。根据这一总体趋势,未来长三角将继续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接轨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从自身发展需求看,以构筑现代化大城市群实现经济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各方的客观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上海构筑国际大都市的必由之路,是江浙融入全球化的不二选择。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的战略意义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一区域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定会对国内其它地区产生示范作用,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区域内部结构的变动、功能的完善以及整体性整合将产生新的能量,使这一地区逐步成为新的经济高地,对国内其它地区特别是沿江经济带产生强有力带动作用;第三,这一区域的经济迅速发展将改变东亚地区经济格局,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重大支撑作用。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十一五”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的预测
(一)长三角在我国发展格局中的现状
1.现状概况。经过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无论从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还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等体制因素衡量,长江三角洲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表1显示2000年—2004年长三角占全国GDP的比例是逐年上升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巨大。2003年,长三角地区在全国1.0%的土地上创造了20.27%(2003年末为22803.31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养育了占全国5.9%的人口。长三角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经济密度是全国的19.5倍,人均GDP是全国水平的3倍。2003年长三角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4.4%,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5.3个百分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38.8%,外贸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0.1%,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上年增长49.5%,三者分别占全国同期份额的19.2%、31.6%和47.8%。此外,长三角地区汇集了全国1/6的科技人才,集中了全国科研机构1/5、高等院校1/3和大中型企业1/4的科研经费。
2.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比较。从地域面积看,京津唐地区的地域范围最广,为184,957平方公里,是珠三角的3倍;从人口规模上看,长三角人口最多,2003年末总人口达7,608.08万人,是珠三角的2倍多,长三角人口密度高达759.5人/平方公里,其次是珠三角,为568.5人/平方公里,最小的是京津唐地区,323.5人/平方公里。从城市分布密度看,长三角与珠三角相当,每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别有1.5—1.6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京津唐地区城市分布密度较低,仅为前两个地区的1/3。从经济发展总量水平看,长三角具有明显的优势,2003年实现GDP22803.3亿元,占全国GDP总值的19.45%,珠三角与京津唐地区GDP分别为11453.1亿元和10373.5亿元,占全国GDP总值的9.1%、6.3%,分别约为长三角的1/2和1/2弱。2003年长三角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923.8亿元和10589.1亿元,位于三大城市群之首。2002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为255.8亿美元,珠三角为169.3亿美元,而京津唐为48.5亿美元,均低于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