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把着眼点放在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和实施上。因此,班级制度建立后,首先,应加强班级制度建设意义的宣传,以及遵守该制度的作用,以便使制度得到师生的认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这样,不仅让每位同学都成为班级的主人,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让他们认可并接受了这些准则。对制度一定要严肃对待,要尊重。同时,制度实施中,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与检查制度。这样,在让其他学生参与管理的同时,也保证的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另外,对执法者应给予充分的支持,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执法水平,也要注意树立他们的威信,不可经常更换干部,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要借助多种机会表扬他们,让他们站到班主任的.一边。
四、创设健康的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好的班级精神会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思想。在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现代班级中,自私、自负、娇纵、妒忌等各种心理缺陷普遍存在。因此,形成一个健康、融洽、充满温暖和友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幸福感、友谊感、责任感和荣誉感,非常重要。
班级精神的培养一般要经过这么一个过程:首先班主任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掌握本班成员带有共性和主要习惯、性格、能力、觉悟等特征,使班级精神体现全班成员的共识,尤其要使班委干部们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其次,要根据班级特点,概括出班级精神的特色,比如创建“不迟到班”,总之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再层层推进。这时,应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班干部及积极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多数同学在教师和班级骨干身体力行的带动下,使部分较落后的学生也能做到。一个目标明确的班级它往往是一个成绩等各方面都好的班级。
一旦班级精神确立、深入人心,班内每个成员都能有较高的自律要求、自我控制能力,班级精神就形成了。
五、毫不吝啬的开展集体活动:
班主任应根据建班需要,引进一些社会文化活动中的生动活泼而又格调健康的形式和内容,为班级文化活动注入时代的色彩和生机。主要的活动形式可以有:学习交流、各科知识能力竞赛、文体活动、外出集体活动(如旅游、参观)、社会实践等。
追求新知,注重个人价值,喜欢表现自己,是当前中学生思想、心理变化的另一特点。因此,可以在班集体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能发挥和表现他们个人兴趣、特长、才能的活动条件和机会,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以及各种设计、表演、演讲大赛、辩论大赛,或者各种兴趣小组。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往往可以确定班级的特色和奋斗目标,能够较好地实现班级精神的塑造。另外,象辩论、演讲等也可以围绕班级的某一事情(口号、创建文明班级、特色班级等)展开,也有利于班级制度的深入人心,有利于班级自然环境的建设。
总之,班集体活动是富于教育力感染力的课堂,班主任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堂以外的活动,才能改变一个班的面貌。
参考文献:
(1)《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李学农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高中班主任》,班华、王正勇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3)《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