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与投资效率的研究探讨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过度自信与投资效率的研究探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投资活动是公司基本经营活动的重要一环,投资效率也成为上市公司管理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上市公司管理者由于处于高学历和高地位的状态,可能会基于"优于平均"效应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的外在表现作用于公司的投资活动时会对投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浅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对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管理者过度自信;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一、过度自信与投资效率的研究现状
从本世纪初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让市场大环境波动更加剧烈,从而导致市场经济异象频发,传统"理性人"假设并不能较好的解释近年来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其合理性逐渐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质疑,许多专家学者转化思路,开始从非理性角度进行研究。2006年,Richardson用管理者持股比例变动情况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来研究非理性假设,Richardson认为如果公司本年度的每股收益率小于上一年度的每股收益率,但管理者出于对公司市场环境的美好期望和自己经营能力的充分肯定,为给予拥有者和债权人更大的信心反而会选择增持公司的股票,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所做出的的选择被认为是不理性的。鉴于Richardson创建的残差度量模型能够合理的解释市场经济的起伏变化,非理性假设开始受到大量学者的认同。对于非理性假设的研究论文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许多专家已经开始使用Richardson构建的残差度量模型来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其他因素相结合的文献研究。近年来,外国学者Takashi shibata(2017)验证了由于管理者高估自身的能力,且对外部环境过于乐观,使得他们最终在决策过程中出现非理性判断,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吴传清和郑开元等(2017)从产权属性和自由现金流的双重视角出发对管理层过度自信与投资效率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管理层进一步加剧了自由现金流充足企业的投资过度和自由现金流短缺企业的投资不足。
二、过度自信与投资效率的相关概念
(一)过度自信
对于过度自信一词的来源,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最早能够追溯到众多专家学者对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属于心理学分支下认知心理学的一个著名认知概念,它是最基础的系统性认知偏差之一。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过度自信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作为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大部分的时间是处于非理性的存在状态,几乎很少时间能够保持客观理性的状态,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人在进行决策判断时,大部分的个体可能会基于"优于平均"的效应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强于真实的自己,更强于大部分的其他人,同时又会因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全面且精确,将自己所依赖的信息权重过度提高,进而对自己的决策判断能够成功的概率倾向于进行高估的认知心理现象。
(二)投资效率
投资效率的简单解释就是投入值与产出值的比例。大多数学者从投资结果的角度出发,将投资活动的结果分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两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定义:一种是基于对国外投资活动的结果来说明,迈尔斯指出,投资决策者错过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叫投资不足,投资决策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选择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称为投资过度;另一种是基于定义的外来投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市场,为了协调所有业务部门的发展,企业也可能投资于一些无利可图的业务,而这些资源的.占用会导致企业在面对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时无能为力,最终导致相对较低的投资效率[1].
三、过度自信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