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命毕业论文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

28 阅读3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面对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我们无法选择拒绝出生,更无法选择以哪一种生命形态出生,以“人”而生是一种被动的偶然。也许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如同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有生以来就注定背负着巨石攀爬生命之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可逃脱。那么正像加谬所说:“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就造就了他的胜利。”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的命运是属于我们的,我们的岩石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当我们敢于直视生命的艰辛的时候,生命的美丽灿烂才有绽放的可能,生命的沉厚才会时时让我们心怀感恩。正是生命中那些必须承担之重,赋予了我们发掘生命意义的机会。自我、亲人、朋友、自然是生命中最质朴的真实,我们由此而获得了体验人生的可贵机会,也昭示了生命的分量——责任,沉重而幸福……“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教育培养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这样的“真人”清楚地明白: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一切生来完美明净,生命的美好从来都在苦难中锻造光辉。生命教育中只有首先直面生命之真,我们才可能坦然地穿越生命的泥沼与苦难,怀着奔向阳光的坚定信念,朝向生命的澄澈,艰难然而却笃实地缓缓进发。这样一种大教育的观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 篇2

  道德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就其目标来说是成就人们的德性的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目前我国在道德教育中还存在行而上学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还未摆脱社会主义课程的纠缠,是一种知性教育范式。

  “多元社会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显,道德教育观应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

  关注学生的生命,实质是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独特的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也是基于他的生命感受,他的自我经验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启动,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知识,它是个体化有特殊背景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缄默知识的关键是通过共同活动未体验相同的经验,要在成员中培养关怀、信任等情感,使彼此超越自我、分享缄默知识,一个个体无需通过语言直接从他人那儿获得缄默知识。人的道德形成是其作为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发展过程,教育只有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真实、动态和可靠的理解,实现道德的内化。儿童想做有道德的人,重要在于感受和体验,而非道德知识与技巧,而感受和体验是在具体情境和真实生活中产生的,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能引起学生生命感受的活动。

  首先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的真意就是要在生活整体中把握学生,知道和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学生的喜怒哀乐是有什么样的生活牵引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起点,我们就不能把我们认为设计好的那一套德育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现状发生联系,没有联系,学生对此就不可能产生兴趣和意义性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要有预见性。

  其次倡导学生写道德体验日记,在日记中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生命故事,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即在寻找生命的感觉。一个人一旦进入过程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他的生活可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人的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只有从认识自己开始,才能打开与他人的关系。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与宽容的品质,可以使他们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与事中,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差异性、多样性与共通性;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