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美在历史学科的美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美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相对于其他几种形式的美而言, 艺术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而更具魅力, 因而对人的心灵和情感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历史上的艺术作品, 更具有历史发展的丰富内涵。它包含了以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生活愿望, 也必然包含着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与要求。因此, 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可以走进艺术家的心灵及其所处的时代, 去体味历史的脉搏和灵魂, 去吸取人类曾经存在过的体验和收获, 可以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 对情感的触动更大, 从而树立起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继承人类美的精髓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三、历史的社会美及其美育功能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 指的是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本质规律, 体现人们理想愿望, 并能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内容。社会美是历史美的主体, 与自然美、艺术美相比, 它涉及的范围更广, 内容更丰富, 让人感受更直接, 对后人教育作用更大。历史中的社会美主要表现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 体现在各个时代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人物身上。
首先,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 也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程。通过这种劳动, 人类不仅按照自然的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而且推动着人类由原始走向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把越来越多的审美理想变成了现实。如“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两宋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交往频繁的边地民族贸易;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加强了民族的联系、民族的'团结;驼铃叮噹的“ 丝绸之路” 、乘风破浪的郑和船队又促进了中外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等等, 都犹如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
另一方面, 人类历史本身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且不断否定过去的过程。纵观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 走过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当新生力量战胜腐朽力量, 正义战胜邪恶, 新的社会制度替代旧的社会制度时, 体现的是一种喜剧美;而当代表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实践遭受种种挫折时, 则又体现出一种悲剧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悲剧美和喜剧美, 都是历史社会美的重要表现形式。悲剧、喜剧本质上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必然性。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和牺牲是必然的, 最后终能获得成功、取得胜利也是必然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 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 第二次是作为`笑剧' 出现。”美的创造, 美的毁灭, 同样给予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就是这样情感的激荡, 使我们能够站在人类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规范自己的言行, 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进一步把握新时代的气息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历史中的社会美以历史事件为载体, 以人为中心, 人物美应是历史中社会美的核心。从冥冥洪荒中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的传说, 到兴修都江堰的李冰;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 到孟子的“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从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 灿烂的人生, 闪光的语言, 美好的心灵, 无一不体现着历史中美的核心——— 社会美。历史人物的美首先是精神的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等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是一种永恒的美。历史人物的美又具有深厚的人民性, 因为其爱国爱民的热情和人生信念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人生追求。而从根本上, 历史人物的美是时代的美, 是社会的美, 秦始皇的威严来自于其统一六国, 反映了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样, 人们追念谭嗣同, 是因为他的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独立、富强的愿望和为之而献身的时代精神。美的历史人物传承着传统文化和精神, 代表着特定时代的要求和水平, 因而就美育价值而言, 人物美的作用更直接、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