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与现状
作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部分,近年来音乐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文化领域或是经济领域中,所占比重与分量都在逐年增加,如此这般音乐产业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各界人士、学者的关注。音乐文化发展趋势的由来,一方面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本身已完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并逐渐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也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加密不可分。不单单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这些年在音乐文化发展上也得到显著的成果。这些城市积极建立音乐厅、音乐会馆、组建交响乐队,从而发展自身的城市音乐文化。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依然有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首先,发展区域失衡。从全国范围来看,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依然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为主。例如北京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支柱型产业,朝着“创意产业之都”迈进;上海也将文化产业发展列为主要发展目标当中。近些年深圳、长沙、成都、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也开始大力推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大部分城市仍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其次,人才储备不足。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自2000年之后才逐渐发展而成的新兴领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虽已产生一批优秀的音乐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但整体而言仍存在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从对音乐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音乐文化产业具体发展内容的规划,再到市场经济中音乐文化产业的实际操作与运行,均需要优秀的音乐专业学习者的参与。此外,音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对音乐专业的学生们也提供了更多新的要求。与之相对应的,作为音乐输出的主要场所——高校,在音乐教学上也存在着与实际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音乐系课程普遍公共类科目较多,交叉学科课程较少。二是音乐专业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即兴伴奏、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歌曲作法都是从大三以后才开设。从时间安排上看有些滞后,导致学生工作中动手实践能力差。三是课程考查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这也为音乐文化产业化趋势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高校与音乐相关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仍显不足。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质是“音乐如何作用于社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方向、行业领域。因此,与之相伴的是高校需要更多的与音乐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开创合作项目。将实践带入高校,将高校的教学成果活用与实践之中,继而达到相互并进增长的最终目标。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性
1.高校作为音乐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音乐文化产业意识学习的“孵化器”。多项研究证明,音乐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孵化”出人的创意能力。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在提高视觉认知能力的同时,产生创造认识情感,并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相应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和方式加以表达,能够促进自身创造力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的环境中,音乐教师开发以发展学生创意为本的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音乐的手段与方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真正达到提高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的目标。
2.高校音乐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起搏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创新精神是决定所有国家在21世纪成功的最重要因素。21世纪的科技创新将奠基于文化的基础上,与高感性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音乐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创新发展我国音乐文化产业,也可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这个方面说,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加速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这一点不仅仅是在教学课程上改变、同时对高校音乐教学的从业者——每一位音乐教师的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积极地学习、不断地更新音乐知识、新的音乐文化思想,从而才能够带给学生最新的、具有创新内容的音乐教育。每一个个体、群体在音乐教育问题上都应放弃旧的习惯性思维,转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