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迪昂的科学哲学思想论文
皮埃尔迪昂(Pierre Duhem,1861~1916)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物理学、理论力学、物理化学)、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 。由于他的虔诚的宗教信仰、保守的政治态度、非凡的学术才干、秉直而倔强的个性,他生前受到法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一些当权人物的排斥与迫害,很不得志。在他死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似乎被西方世界“遗忘”了。在我国学术界,人们多年来对他所知无几,甚至连他的名字也以讹传讹了几十年(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误译为“杜恒”)。其实,迪昂是科学思想界中的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由于迪昂长期在科学前沿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又对科学发展史(尤其是中世纪的科学史)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这成为他的科学哲学思想的丰富源泉。迪昂的科学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1906年出版的《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 一书中。这是现代科学哲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新鲜的和激动人心的。下面,我想以此书为主,简要论述一下迪昂的科学哲学思想。
一、物理学理论的目的
在迪昂所处的时代,关于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物理学理论就其对象而言是解释(说明)在实验上已经确立的一组定律;也有人认为,物理学理论是一种抽象系统,其目的是概括和在逻辑上分类一组实验定律,而不是标榜解释这些定律。
按照迪昂的观点,前一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在迪昂看来,解释(explain或explicate,法文是explicate)就是剥去像面纱一样的覆盖在实在上的外观,以便看到赤裸裸的实在本身。但是,观察物理现象并不能使我们进入与隐藏在可感觉的外观之下的实在的关系之中,而只能使我们在特定的和具体的形体中理解可感觉的外观本身。此外,实验定律就其对象而言并不具有物质的实在性,它仅是以抽象的和具体的形式处理这些可感觉的外观。例如,弹奏和吹奏乐器,人们听到或强或弱、或高或低的声音,从而产生了声音感觉和音乐情感。这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感觉经过我们智力的精心制作,形成了像强度、高音标准、八度音、和音、音色等普遍而抽象的概念。声学实验定律就是阐明这些概念和其他同样抽象而普遍的概念之间的恒定关系。而当物理学理论被看作解释时,那么,在每一个可感觉的外观被剥去,抓住物理实在之前,其目标是达不到的。
这样一来,对于这样两个问题,即“存在与可感觉的外观不同的物质实在吗?”“这样的实在的本性是什么?”在实验方法中没有它们的来源。观察和实验只能得到可感觉的外观及其关系,而无法达到它们背后的实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答超出了物理学方法所能达到的范围,它们是形而上学的对象。因此,如果物理学理论的目的是解释实验定律,那么理论物理学就不是自主的科学,它就要从属于形而上学。倘若如此,物理学理论就不成其为受到普遍赞同的理论,因为把不同形而上学体系分开的观点就会扩散到物理学领域,从而形成深刻的分歧、尖锐的对立。事实上,形而上学体系并没有给出足够严格或足够详细的工具,从中能够推导出物理学理论的所有元素。因为关于物质真实本性的形而上学所提供的工具经常是否定的。例如,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和笛卡儿主义者都否认空虚空间的可能性;牛顿主义者拒不承认不能还原为质点之间作用的力;原子论者和笛卡儿主义者否定任何超距作用等等。当情况否定敌对学派所提出的理论时,它们可以恰当地得到辩护;但是当我们希望推导物理学理论的原理时,它们则不结果了。物理学理论所求助的命题是形而上学无法提供的,从而对于该体系的信徒来说依然是神秘的。无法解释的东西总是形而上学宣称所给出的解释的基础。迪昂的结论是:即使没有形而上学体系也足以构造物理学理论。
迪昂从物理学理论的目的看到了它的真实本性,即物理学 理论不是隶属于形而上学系统的解释,而是从少数原理(假设)演绎出来的数学命题的系统,以便尽可能简单、尽可能完善、尽可能正确地描述一组实验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