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哲学毕业论文
3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当意志对道德规则以绝对地服从来履行职责时,康德对这一职责所蕴含的自由价值大加赞叹与褒扬:“职责呵!好一个崇高伟大的名称。你丝毫不取悦于人,丝毫不奉承人,而要求人们服从,但也决不以任何令人自然生厌生畏的东西来行威胁,以促动人的意志,而只是树立起一条法则,这条法则自动进入心灵,甚至还赢得不情愿的尊重(无论人们如何并不经常遵守它),在这条法则面前,一切禀好尽管暗事抵制,却也无话可说。”【8】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自由与意志彼此的映照阐析,赋予了自由以新的涵义——自由就是道规则规约下的意志。虽然《实践理性批判》通篇充满了规则与义务的陈说,但不可否认,它的精深之处在于阐析了道德哲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议题——自由。

  三

  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言中,康德指出:“因此对于我们全部认识能力来说,有一个无限制的、但也是不可接近的领域,这就是超感官之物的领域,在那里我们不能为自己找到任何基地,因而在上面既不能为知性概念也不能为理性概念拥有一块用于理论认识的领地;这个领域我们虽然必须为了理性的理论运用以及实践运用而以理念去占领,但对这些理念我们在与出自自由概念的规律的关系中所能提供的无非是实践的实在性,所以我们的理论知识丝毫也不能由此而扩展到超感官之物上去”【9】康德指出,不论运用知性概念还是理性概念,都无法得到对物自体(超感官之物)的理论认识。而物自体虽然是一切经验对象可能性的基础,但我们却不能把理论认识扩展到这个超感觉界。因此,作为自然概念的领域(现象界)与作为自由概念的领域(物自体)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康德引入了判断力的概念。

  康德指出,有两种判断力:一种是定性判断力,为知性所使用,是用普遍的法则、原理、规律,把特殊归纳在它下面的判断力。如上所述,定性判断涉及了必然的问题,保证了知识的必然性。而在《判断力批判》中的判断力不是定性判断,而是反思判断。反思判断,是一种不依赖法则、原理、规律,凭直观对特殊事物做判断的能力。因其不依赖法则、原理、规律而进行判断而言,这种判断是自由的。但作为一种判断,须有判断依据(可能这种判断依据不甚明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和必然相联系。故此反思判断力既关涉必然,又关涉自由——这是康德美学的基石。

  反思判断力作为一种情感判断的能力,康德指出它存在一条合目的性的先天原则,而这条原则使得必然向自由的过渡成为可能。“所以至少我们暂时可以猜测,判断力自身同样包含有一个先天原则,并且由于和欲求能力必然相结合着的是愉快和不愉快(不论这愉快和不愉快是像在低级欲求能力那里一样在这种能力的原则之前先行发生,还是像在高级欲求能力那里一样只是从道德律对这能力的规定中产生出来),判断力同样也将造成一个从纯粹认识能力即从自然概念的领地向自由概念的领地的过渡,正如它在逻辑的运用中使知性向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一样。”【10】作为人的情感,总与人的欲求能力相关,并带有欲求的内涵。而按照康德理论,欲求分为低级欲求与高级欲求。前者是和自然概念相关,按照因果关系而使知性形成某种欲求(即形成知识);高级欲求则是道德规则的命令,是与利害所得无关的纯粹精神的自由相关。因此,情感就成为人的理性与知性的中间环节,而判断力也成为必然向自由的过渡。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康德才提出了美与崇高“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精辟观点,并使其著作《判断力批判》在美学史上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177页.

  [2][3]斯通普夫、非泽:《西方哲学史》.丁三冬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21页.

  [4]洛克:《人类理智论》第2卷第1章2.《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366页.

  [5]马新国:《康德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6][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29页.

  [8]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94页.

  [9]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