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升新闻编辑的媒介运用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画面的要求更高,所制作的新闻不仅要与节目内容的主题和栏目题材相吻合,还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提高画面剪接的逻辑性,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对新媒介有更强的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编辑出更符合受众需要的新闻。新闻编辑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要在画面剪接方面注重迎合人们的视觉特征,将画面与声音相互渗透,灵活运用精彩的画面细节。另外,还需适当运用叠画、屏幕分割等特技手段,镜头连接要充分考虑观众的视觉心理。因此,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学习来提高对新媒介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也应多为编辑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
(三)提高新闻编辑的专业实践技能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当今的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专业的新闻编辑每天都要面对极为繁杂的新闻信息。在具体的工作时,新闻编辑需反复确认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反复检查新闻内容的逻辑性是否合理,还需积极思考新闻内容与新闻栏目之间的融合度,对新闻信息的处理难度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时代。鉴于此,广大新闻编辑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四)强化新闻编辑的信息掌控能力
在传统新闻传播中,新闻编辑对信息具有绝对的掌控力,也能够对大量的信息实施有效的管理。但当新媒体出现后,新闻信息增长量惊人,这极大地挑战了新闻编辑对新闻信息的控制力。当然,新媒体的出现在给新闻编辑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新闻编辑带来了新的工作形式和新的工作理念。对于新闻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新闻编辑对信息的掌控力,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能够始终保持对新闻信息的敏锐性,排除干扰的信息,掌握和利用信息,从幕后走到台前,完成对新闻信息的传播。
(五)增强新闻编辑的工作创新意识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新”,因此新闻编辑在实际工作中,更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媒体背景下,需要编辑人员不断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要积极培养和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不仅要对新闻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还要对各类新闻素材进行创新性融合运用,将自己的独特想法有效融入相关新闻中,最终使新闻内容更深刻,更符合新闻受众的需求。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中国大部分的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下,往往忽略对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国内几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教材欠缺一些文学性的内容,所以无法满足学生文学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体系、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学性;文学综合素养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备受质疑,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高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词汇的流行,造成很多学生语言能力的退化,很多学生口语表达浅薄、书面语言单一。很多学生不再热爱读古典名著,而去阅读网上那些网络小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有责任提升自我,改变当下学生的这种现象,让学生重读过去的经典读物,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
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学作品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历史进程,另外一方面它们自身又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如果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必然就无法领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比如古文中的常用典故。《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个典故就是来自于《论语季氏》里面孔鲤聆听父亲孔子的教诲。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可能就无法领会这句话的意思,不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那么学生根本无法正常阅读文言文。中国文学艺术所取得的价值以及彰显的精神,是通过《诗经》、《论语》、《大学》、《中庸》、《楚辞》、《史记》等一篇篇鸿篇巨制堆积而成,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知识,那么就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一批文学家。因此高中语文文学的文学性,学生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识,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领会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