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设计活动,创设体验的氛围。体验式教学中的设计活动也是关键,教师在进行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对中职学生心理特征及个性发育有所了解,充分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常可以设计诸如“校园好声音”“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老师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专业特性融合起来,有目的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选择合适的曲目让学生欣赏。比如老师在对平面媒体印刷技术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选择《咱们工人有力量》这类歌曲,引燃学生对生命的热情及自身的奉献精神。一般来说,中职学校音乐教学设计活动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开展:一是利用联想及想象方式培育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二是设计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才能够让其投入大量精力去参与。
三、小结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中等职业音乐教学中,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时要掌握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目标,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得音乐教学更具效率,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会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一凡.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2).
[2]何慧敏.解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4(1).
[3]吴尚忠.体验式教学:中职德育课程新模式[J].科技创新,2015(2). 音乐教育的作用论文 篇5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在教学开展中不仅具有陶冶情操、熏陶审美的作用,对于学生心理的调节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自身的发展,关乎着国家栋梁之才的塑造。因而,如何在教学开展中利用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者们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在介绍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调节作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如何选择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音乐内容,发挥音乐教育的心理调节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心理;调节;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都呈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随之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的音乐教育实践,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于调节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
音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广义上的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熏陶,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增进知识技能的教育形式。那么音乐教育具体是怎样调节学生的心理,使其远离精神困扰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音乐可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具有严重的叛逆心理,加入繁重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影响,很容易产生焦躁、苦闷、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和发泄,将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音乐具有转移人的注意力、集中力等作用,听音乐可以缓解疲劳,消除紧张、解除抑郁、克服焦躁、使人的心情平静,使负面的情绪得到宣泄。同时,音乐可以提供一些正面的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其次,音乐可以净化心灵,培养审美情趣。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并能根据自身体会创造美、表达美、传递美。音乐是通过音符和听觉传播的,因此,这里所说的审美,指的并非我们肉眼直接看到的美,而是指通过声音传播的无形的美,而这种美是直击心灵的,它可以帮助学生过滤掉压抑的生活带来的心灵杂质,通过感知音乐的美好来感知世界的美好,培养人文情怀,从而养成阳光、豁达的个性。同时,“艺术是相通的”,通过音乐教育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美术、历史、戏剧等其他美学知识,帮助其开拓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再次,音乐可以塑造品德,促进身心健康。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道德品质的养成非常关键。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比较严重,处理事情也比较极端,加之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很多孩子在压力的影响下往往养成不好的道德品质,甚至受人教唆导致犯罪。尤其是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青少年往往比较反感,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有别于传统教条的教育方式来正确引导学生的言行。音乐教育恰恰是一种轻松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音乐作品中除了饱含艺术感染力之外,也包括很多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内容。音乐中所表达的道德品质会在无形之中融入到学生的身心成长之中,帮助其塑造完美的人格。当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不良的情绪时,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抑制这些情绪的影响,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