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性的现场音响应成为全篇报道的主体信息,即支撑主题的信息。”③在广播录音报道中,记者从现场采集来的实况音响并不是随便拿来就可以用,而是要经过选择,只有那些能突出主题、真实性强、符合客观实际、生动清晰,能反映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典型内容和典型气氛的实况音响才能播出。对与报道主题无关的音响要舍得放弃,以避免新闻拖沓、冗长,干扰主体内容的表达。用好典型音响,有时能起到文字无法替代的效果。在广播录音报道中运用的实况音响,不是自然主义的记录,也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复制现实生活,而是要使实况音响直接或间接地为表现主题服务,这就需要记者的精心选择。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实况音响当作一种点缀,而是应该把它当作新闻主体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音响是为报道内容服务的,典型的音响能以质取胜。
音响的选择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报道主题来进行,只有独特典型的音响才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音响的典型性,不但指与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相关的背景音响,而且还指典型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空间、特定场合、特定环境、特定行为所产生的音响。也就是说,记者采制选取的音响要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有高度的概括力,能直接阐明报道的主题。”④广播录音报道在选择典型音响时,还要用好背景音响,背景音响是现场实况音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渲染事件发生的场景和气氛。2015年7月,绍兴台在抗击台风“灿鸿”的一系列广播录音报道中,就采用了大量的现场背景音响。如在《台风“灿鸿”带来的暴雨,使柯桥南部山区受灾严重》《台风“灿鸿”强势来袭,诸暨安全转移群众近2万》《新昌境内2条省道、8条县道交通中断》《嵊州市经济开发区部分村企和居民区被淹》《上虞区下管镇水淹严重各方紧急救援》等报道中,除了记者的现场解说和描述外,还有风声、暴雨声、大树被吹倒声、洪水声、房屋倒塌声、村民的叫声。这些背景音响,为广播录音报道增添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实况音响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其是否与广播录音报道的内容密切相关,是否有助于突出和深化报道主题。只有选择最能反映报道主题的实况音音响,才能以此来提升整条录音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典型实况音响能让听众对新闻事实的联想,有利于他们深入理解新闻。
三、在音响合成时讲究逻辑性
对音响的合成是广播录音报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保持音响的完整性,不能断章取义,不把音响剪得支离破碎。一般应该在音响的自然停顿处进行剪辑,使音响自然而连贯,并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进行组接。
广播录音报道中对音响的合成,通常有切换和叠加两种方式。前者是一种声音结束时立刻出现另一种声音,两组声音不重叠;后者也叫“混播”和“压混”,即文字解说和音响重叠播出,造成一种立体的音响效果。这两种方式的运用,使广播录音报道语言和音响、音响与音响交替切换,构成连续不断的声音统一体,给人以一种很强的'听觉效果。在广播录音报道合成时,一段音响与另一段音响,或者音响与记者解说、描述之间的衔接一定要自然流畅、协调配合、科学布局、起伏有致,并符合新闻报道的叙事要求。
“广播非可视觉化的听觉特点在此时恰恰解放了听众的双眼和双手,让听众进入自由流动的状态。”⑤要让听众在收听广播录音报道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实况音响信息的接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脑海中产生画面感,这就需要在音响合成时借鉴电影和电视的“蒙太奇”手法。现在绍兴台的许多广播录音报道,就是通过把丰富的实况音响有机地组接在一起,给听众以一种听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在对各种现场实况音响的合成时,必须注重音响的逻辑性,把握好每个音响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同时,实况音响与文字部分的解说也要紧密结合,一同服务于报道主题。录音报道中的实况音响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相互之间应该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互印证,相辅相成。
音响合成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广播录音报道的传播效果,而对于能展示新闻情节的细节音响则更要利用好。“细节音响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这样一个创造意境美的美学原则,也就是利用声画通感,通过唤起听众内心的声源形象,从而构建大大小小的不同的‘景'---声景。这种’声景‘能使听众引起美感,从一种感觉过渡或延伸到另外一种感觉,化耳朵’看不见‘为’心眼‘看得见,从而构建出没有画面出现的现场感。”⑥当然,广播录音报道中的音响必须全部来自新闻现场,由于新闻与广播剧不同,新闻中的音响具有真实性和新闻性,因此,在合成这个环节,不能为了片面追求音效、烘托气氛而人为地去加入非新闻现场的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