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先进》)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之。(《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子罕》)。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应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习要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子路》);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子罕》);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