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心感受诸葛亮质朴的文笔与真挚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
(一)解读课文
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在后主的身上。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合作探究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3.如何评价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合作探究这既是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国的正理。其中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严明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
4.刘备选拔出来辅佐后主刘禅的文臣武将分别有哪些?这些人有什么优点?
合作探究文臣:郭攸之、费祎、董允。武将:向宠。优点:文臣善良诚实、忠诚无二;武将善良公正、精通军事。
5.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帝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亲小人,远贤臣。
态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也就是非常痛心遗憾。
(二)赏析语言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其中“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合作探究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2.品析“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合作探究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从中可看出诸葛亮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尽现,耿耿忠心尽袒。
(三)归纳主旨
说说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和忧国忧民、对蜀汉忠贞不贰的思想。
(四)探究写法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语言率直质朴。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达恳切忠贞的感情。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都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统一的。
(2)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全文对后主所提的建议属于议论,中间追忆往事、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属于记叙。而作者对刘备父子真挚的情感则融于其议论、记叙之中。三者水乳交融,使得文章极富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这首诗巧用典故:“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尾联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另外,诗歌巧作对比:一是将理想与现实作对比;二是将诗人的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三是用蜀汉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学完本篇课文,同学们又有些什么感悟呢?课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诸葛亮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