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输血的不良反应范文
浅谈临床输血的不良反应范文
在各种出血性疾病、手术、创伤及纠正贫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使得输血者有可能发生多种输血性不良反应。因此充分了解输血的副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有效的输血就显得尤为重要。
1输血的不良反应
1.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患者0.5%-3%发生该反应,尤其常见于多次输血者。发热反应大多发生于输血后15分钟至1小时以内,患者常有颜面潮红、畏寒、脉率增快,也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常可达到38℃-41℃左右,血压多无变化。
1.2循环超负荷反应常见于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老年、幼儿和低蛋白血症病人。输血过量或输入速度过快,超过病人心脏负荷能力,就会导致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小时,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加快、颈静脉怒张、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肺内可闻及大量湿啰音,胸片可显示肺水肿影像,严重者可致死。
1.3输血溶血反应输血中的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是因为误输入与血型不匹配的红细胞所致,也可因输入变质血,输入rh因子不同的血,输入红细胞被破坏溶解的血所致。典型临床表现为:输入异型血l0-20ml后病人出现全身不适,高热、寒颤、呼吸急迫、脉搏细速、心前区压迫感,随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及异常出血,甚至休克。
1.4输血过敏反应如果患者是过敏体质,体内有反应素,输血时轻者可出现瘙痒、红斑、荨麻疹、关节痛、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可有支气管痉挛、哮喘、呼吸困难、低血压,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1.5细菌污染反应当采血和输血用具消毒不严格,血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采血时无菌操作不规范,采血用具放置时间过久,血液储存温度过高,献血者皮肤消毒不严格时,输血者可能出现细菌污染反应。临床表现取决于细菌、病毒的种类和进入人体的数量及患者自身免疫力,可出现头胀、面部潮红、剧烈寒颤、高热、脉弱、血压下降,也可出现胃肠道反应症状、急性肾衰竭、肺水肿,短期内致病人死亡。
2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备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输血史、疾病史、妊娠史等,如实地填写在备血单上,以便及时掌握患者信息。
2.2采输血器具应用一次性合格产品,采供血时严格按照流程在无菌环境下操作,严格执行各项采血、储血、输血规章制度,确保血液及制品在低温状态下贮存和运输,保证血液及制品的质量,最大程度下避免受到污染,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供血安全。
2.3有妊娠史及输血史的患者输血前应做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试验不能只用盐水介质配血,要用他方法交叉配血,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还应再次做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
2.4掌握输血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在需要输血时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提倡输入成分血意识和自体输血,这也是减少输血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2.5输血时要仔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严格控制输血速度,早期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2.6当发现血袋内血浆混浊、有絮状物,血浆呈粉红色或黄褐色及血浆发现较多气泡者均应认为有细菌污染而不能使用。
2.7血液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能滤除白细胞、大部分血小板及微聚体,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
2.8使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可去除血浆蛋白、微聚体、细胞因子等,有效降低发热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反应发生。
3总结
临床输血作为临床急救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手段,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科学用血意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合理选择用血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合理规范操作流程,从源头起保障血液质量,掌握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