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班级制度文化设计策略
在制定班级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家长的参与性。家和班级是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两大场所,因此对于规矩和要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好习惯和良好规范的养成必须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监督、反复强化、持续修正才能完成的。班规的内容涵盖了学习、道德品质、学生行为习惯、仪容仪表、纪律卫生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为了争取家庭教育合力,将家校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化,教师要经常组织家长培训和学习。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传达给家长,使家长在课后的家庭生活中能够准确辅导孩子和要求孩子。
三、班级物质文化设计策略
将班级师生的共同愿景和共同目标提炼出的班风、班训、班魂、班级警示、班级宣言、班徽、名言警句、守则、规范等固化到墙上,以醒目、美观、优雅、有效的方式持续刺激学生的视觉,以每天晨读大声喊出班风、班训和班级宣言的方式持续强化入心、激发学生的斗志、约束学生的行为、树立学生的信心。班级设置展示墙,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和专题手抄报、感恩亲情卡、晒晒自己的家庭幸福等。通过展示板发展学生的特长,分享学生的创意,锻炼学生的能力,在班级的门口设置教师留言板,每天通过留言板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进步,在班级走廊设置最美三班人评比栏,每个月评出最美三班人和最美团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最美团队的展示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班级同学的座位由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搭配方式自主选择,教师只做适当的调动。班级所有的.环境布置和美化都由家长、学生、教师共同探讨、商量、完成。要给学生创造优雅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爱上他们的第二个家。
四、班级行为文化设计策略
活动的开展要起到润泽心灵的作用,达到活动育人的效果,所以任何活动的开展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周密的计划、翔实的方案和及时的反思总结。全体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全部家长是活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应时代的步伐、符合社会实际。活动的长远影响要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家庭亲情,融洽师生和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形成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最终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渠道多元的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和生活习惯、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社会公民。
一.正确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多数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班级文化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自然形成,可能是自发的过程,但没有引导与建设,这样的班级文化很可能走向不良局面,形成不良的班级文化,从而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所以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
学生进入班级这个组织后,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尽自己的义务,承担对集体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学生要遵守各种纪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那些与集体规范相违背的言行,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若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扮演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角色,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性、民主性和开拓性的人格,从而也推动了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