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
单纯培养学习型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医学和社会发展对学生的需要,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以便于学生应用于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例如,在运动学基础的教学时,讲授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可以联想到目前骨质疏松的患者很多,雌激素是稳定骨钙的重要因素,绝经后的女性尤为多见,可以建立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给予负重训练、有氧运动、功能性电刺激、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等方法治疗,观察其对雌激素含量以及骨质疏松的影响,从而探讨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在讲到骨性关节炎时,可以先做出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然后采用不同剂量的微波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病理观察软骨及滑膜的形态改变,相应化学指标的变化,从而为骨关节炎提供临床治疗的理论依据。教学中结合一定的实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面对疾患时的分析、总结和科研能力。总之,科研的思维从教学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形成,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应用,这才是培养21世纪优秀医学人才的正确思路。综上所述,教师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尽可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目的,不断提升康复医学的教学质量。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探讨,需要不断摸索经验,加以完善。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对各种障碍具有很好的效果,如脑卒中及脑外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吞咽构音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脊髓损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3]。因此中医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界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中医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尽管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xx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