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养目标
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农村医学人才岗位需求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在乡镇卫生院及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卫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四、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医学院校应根据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农村卫生服务特色来编制培养方案。根据农村卫生人才“六位一体”培养要求,学校以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为主线,构建重融合、强能力、早适应的培养模式。
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三者并重,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临床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为重点,能在农村提供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的实用性全科型医学人才。尤其要突出全科医学基础、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方法、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基层医疗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制定“1.5+1+0.5”的培养方案,即学生入学至毕业分三阶段,在校学习一年半,毕业实习一年,岗前培训半年。“1.5”即学生入学后1.5年在校学习必备的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全科医学课程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课程;“1”即从第四学期始在县、乡镇医院进行为期1年的毕业实习;“0.5”即学生毕业前半年安排到县、乡镇医院岗前培训0.5年。“1.5+1+0.5”人才培养模式相较于临床医学专业“2+1”培养模式,秉承“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岗位教育理念,优化了半年在校学习时间、提早了半年实习、增加了半年岗前培训,为学生将来“用得上”奠定了扎实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xx年1月~20xx年6月收治的3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2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为16~60岁,平均年龄为38岁。致伤原因:23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7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该35例患者均属于新鲜骨折。
1.2治疗方法
对该35例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采用偏前弧形进行内踝切口,采用腓骨正中纵行口进行外踝切口;按照外踝、内踝、后踝和下胫腓联合的次序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采用1/3管形钢板或窄重建钢板对外踝骨折进行固定;对于内踝骨折患者,采用张力带钢丝对其较小的骨片进行固定或交叉克氏针,在使用交叉克氏针时,需要注意垂直压缩骨折应恢复踝关节表面的平整,塌陷关节面应撬起,采用半螺纹空心拉力螺钉对较大骨片进行固定;采用韧带缝合修复对下胫腓关节进行分离,方法为在踝关节2~3cm处使用1枚皮质骨螺钉从腓骨正中自后向前穿过单层胫骨皮质进行固定。需要先透视,待到内、外、后踝及下胫腓联合解剖复位确定以后,然后再闭合切口,并使用石膏对小腿中立位进行固定。
1.3判定标准
优: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没有出现肿痛畸形,经查X线发现骨折愈合,踝穴正常。良:踝关节功能恢复尚佳,但是若长时间行走,则会出现轻度酸痛,经查X线发现骨折愈合,踝穴正常。可:踝关节功能恢复尚佳,虽然行走时仍有疼痛出现,但是在可忍受范围,经查X线发现骨折愈合。差:踝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关节部位存在肿痛,跛行,经查X线发现骨折畸形愈合。
2结果
对本组3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进行6~24个月的随访,26例患者判定为优,6例患者判定为良,2例判定为可,1例判定为差,优良率为91.43%,疗效满意。
3讨论
作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的踝关节,其缺乏软组织的保护,是由内侧结构(内踝,三角韧带,距骨内侧面),外侧结构(腓骨远端,外侧韧带复合体,距骨外侧面)以及下胫腓联合(下胫腓韧带)对其进行稳定。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内、外踝解剖复位固定及下胫腓联合复位固定特别注意。在对踝关节复位固定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对腓骨的复位固定。
3.1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