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模式
基于工学交替与1+3的合作理念,该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学校与三类企业的合作。“1+3合作”中的“1”是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3”指的是与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办学关系密切的“机电设备应用商”、“机电工程商”和“机电产品供应商”三类企业进行合作,其中学校发挥自己场地、技术及人员方面的优势,综合三类企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内容的合作。根据就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现实要求,明确思路:从公共基础课学习到专业课程学习再到专业的实践实习模拟再到针对性的课程补充学习再到专业技能应用最后到技能进修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始终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指针与原则,针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特点,打破传统学期概念,推行“三年六段”的弹性教学模式,借助学校与企业两大场地组织教学,不断增强学生岗位适应力,并引导其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3组织与实践
“三年六段”教学模式各阶段按能力递进原则组织实施,具体安排如下:
3.1文化素质教育。第一个学校教学组织的主场所是学校,时间一般为半年。主要是新生入学,引导其从高中的学习模式中出来,通过军训教育、专业介绍等,让其熟悉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与环境,增强对班级的认同感对学校的荣誉感,做好文化课程的学习,奠定后期学习的'基础。
3.2职业入门训练及岗位认知实习。第二个学校依然是在学校,时间约为4个月。一般是文化学习之后。安排《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操作与电子线路焊接》、《机械基础与机械加工》等专业入门课教学,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基础的专业知识,能认识电气并识别低电压电器等,也具备绘图的能力,这是下一阶段学习必不可少的积累阶段。在校外企业进行,保持在1个月以上,当然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合理安排。此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的体验,其难以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过渡转化,但是又希望了解岗位情况,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现阶段的学习就是岗位认识学习,企业管理者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机电设备专业的认识,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该阶段的学习倡导灵活与弹性制,可以一气呵成开展下来,也可以分小段进行,循序渐进。
3.3岗位跟班实习及生产性项目训练。三学期在“校外实习点”实施,1个月。桂西北地区冶炼、糖业、水电资源丰富,机电设备应用率高,是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之一。糖业有个生产暂停期,时间是6月份到10月份,企业一般会利用该时间段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而企业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实习参观,借助企业设备资源,在教师的详细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设备维修保养的知识,也更加灵活地参与到检修中,为后期工作积累经验。在岗位跟班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参与设备故障抢修,身临一线,提升对岗位工作的认识,也潜移默化地深化对你企业文化制度及管理制度的认识。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很好地储备人才。4个月,在校内“加工车间、设备维修车间、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车间”进行,综合生产实际弹性安排。前期为区域调研阶段,主要是挑选有合作有利条件并且有与学校合作意向的对口企业,坚持校企合作,共赢互利的原则,两者之间达成合作协议,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加工车间与设备维修车间,为该模式教学奠定环境基础。可以借助企业开展的项目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培养与锻炼。学生定位为员工,自主或者合作负责对应项目。正是因为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学生无论是心态还是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引导与锻炼。在生产项目的训练中,学生重点提升对专业工具的使用能力和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力,学生树立追求卓越与承担责任的工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与协调,端正工作心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资质考核,带动学生综合发展。
3.4职业认证训练。四学期在校内实施,5个月。通过岗位认知实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专业课学习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顺序组织教学。教师以学生所见的机电设备和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迈入专业领域大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本阶段学生应完成电机拆装与维护、液压与气动、机床电气控制、PLC电气控制技术与实训、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机械设备维修工艺等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训,考取电工上岗证,并结合个人能力情况参加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考评。专业课学习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等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