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世纪,用儒家思想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能性不是很大了,但是,儒家最初的修身宗旨,在当今社会还是有很大作用的。正如《大学》之中所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儒家的基础目标,也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来说,最有活力和可能性的一个目标。面对经济日益发展、节奏逐步加快的生活,大学生们应时时反问自己“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成为怎样的人,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并日三省吾身,使自己在任何困难和低潮期都能重新获得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美好的希望,每时每刻成就最好的自己。
物质生活的充盈和丰富,使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注重物质享受和追求,但却忘记了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忘记了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和提升。久而久之,一定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它是一种内在品质、精神状态,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才的质量。作为当代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完成好两件事: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做学问。做人与做学问相比,做人更为重要。用孔子的标准来衡量,真正有修养的一个人,在生活上没有过高的要求,追求的是一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
此外,大学生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如果缺少了廉洁与爱国的思想,就会成为自私和没有担当的人,就会像顾炎武《日知录·廉耻》中所记载:“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其意思是,不廉洁的人把个人私利放在了第一位,不知耻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如果”不廉洁不知耻”的人担当了一个国家的重要职务,那么他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国家怎么可能长治久安呢?中华历史文化博大而深邃,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廉洁、廉政文化的内容,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充分发掘与弘扬我国古代廉政文化,并成为我们新世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强化爱民、为国的高尚情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推进风清气正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的爆炸式拓展,传播媒介五花八门,影视作品亦要与时俱进,探寻当下观众的审美心理,单纯的故事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审美文化,而需要将外在形式、故事情节、内在精神等多元素融合进行创新。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空虚,亟需具有精神内涵的作品来汲取养分,如果能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艺术的手法应用于影视文化中,让影视作品更加厚重,这不仅迎合人们的需求,更能增加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毕竟在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潮中,传统硬性植入的说教方式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抵触心理,达不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如果能够强调时代语境,创新表达方式,贴合当下生活,将传统文化元素毫无痕迹的注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影视作品,还可以助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性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其涉及范围极广,因此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内涵解释都存在着争论。本文所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性,指的是“从远古开始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譬如文化、道德、制度等。[2]这种习惯力量发挥着无形的控制作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继承性。因为传统文化范围极广,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所以在研究其传承与创新时,我们倾向于选取浩瀚的文化中的某一元素,以点带面。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工具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认识与情感,力求唤起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历代文学创作贡献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电影在起步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从文学宝库汲取了丰富的创作养分,甚至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即电影文学,而原本就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焕发了新的活力,借助电影这一现代传播手段被大众更加认可并熟知,故电影与文学彼此依靠、共同发展。中国当代文学与电视剧作品至今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电影也历经百年沉浮,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电视剧飞速发展,各种题材的作品涌现,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外获得巨大成功的影视作品,几乎全是根据已有文学作品改编而成。[3]